|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CTC何时带来检验医学的春天(图)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如果CTC开到检验科,将来医生可能会照检验人员要精准的、个体化的诊断结果;CTC做下去,未来检验科可能就能向患者提供精准的药物筛选结果,这对于检验人员来说,真是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在近日在京召开的第一届长城检验医学会议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简称CTC)前沿技术论坛上,中国解放军陆军总医院检验科主任刘杰如是说。


  论坛现场已是春意盎然。《中国科学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相比其他分论坛,CTC前沿技术论坛的人气分外高涨。安排紧凑的3个多小时的技术分享,会议室全程爆满,过道、门口的听众也“一站到底”全部听完。

  


  现场火爆的CTC前沿技术论坛

  这让担任论坛主持人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康熙雄大感意外,在介绍演讲嘉宾时不停地说“请我们的嘉宾尽量不要拖堂”。

  CTC是“何方神圣”?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它能否如刘杰所说将带来检验医学的春天?

  CTC备受关注迎来“第二春”

  饱受关注的CTC并不是一夜之间“火”起来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中科纳泰公司董事长胡志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不同于随着测序技术发展而广为人知的ctDNA(循环肿瘤DNA)技术,CTC虽然有着170多年的历史,但只在近十五年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才逐渐崭露头角,对此他称这让CTC“这一稍显古老的概念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胡志远介绍说,CTC是存在于外周血中的各类肿瘤细胞的统称,因自发或诊疗操作会从实体肿瘤病灶(原发灶、转移灶)脱落,大部分CTC在进入外周血后发生凋亡或被吞噬,只有少数能够逃逸并锚着发展成为转移灶。而近年来的大量文献证明,CTC与早期癌症的不良预后相关,涵盖乳腺癌、膀胱癌、头颈癌、睾丸生殖细胞癌与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

  1869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约翰·阿什沃思首次发现CTC,他在死去的肿瘤患者的尸检中发现了循环肿瘤细胞,并且推测其对于肿瘤本身具有影响:“在血液中发现的这些癌细胞对于患者至关重要……有一件事可以确认,它们(CTC)沿着循环系统而迁移”。


  约翰·阿什沃思的发现无疑有重大启示意义,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全军肿瘤中心肿瘤学研究室分子诊断项目负责人刘毅在论坛报告中说:“CTC的出现,一定程度代表了原发灶的肿瘤侵入血管的能力,另一方面代表着在远端转移并形成转移灶的机会。总的来讲,CTC是一个非常好的预后指标。”

  如今,CTC已经成为当下最为主流的液体活检技术之一。作为诸多肿瘤标志物中的一种,CTC在临床检验环节备受关注,大有迎来“第二春”之势。特别是近年来单细胞测序技术进展迅猛,对CTC单细胞测序的研究也大量开展。2016年,一项“利用单细胞CTC多重转录组来研究肿瘤异质性”的工作成为单细胞测序领域一个重要进展。

  多项特质促CTC研究最深入

  原本,就技术门槛上而言,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ctDNA检测变得最为容易,也是液体活检领域发展最快的分支。然而,与会专家介绍说,由于ctDNA并不具备完整的细胞形态,临床人员很难对其呈现的结果进行更深层次的研讨。因此,尽管CTC的检测方法复杂,但CTC具备完整的细胞形态,包含整个细胞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并且可以进行全基因组测序、miRNA、mRNA表达、突变检测等多项检测,CTC反而一直在液体活检领域的临床研究中最为深入。

  在临床直接应用中,CTC的风头也盖过ctDNA。资料显示,经过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认证的可以直接应用于临床的液体活检技术在CTC里有三项,在ctDNA里只有有肺癌的EGFR突变检测一项。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32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