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现代的开端(图)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一百多年前,也是一个春日的夜晚,香榭丽舍剧院里灯火通明,男士衣冠楚楚,女士们身着优雅,在略显闷热的大厅里摇着扇子,小声交谈。所有人都很兴奋。人们一连几个星期都在谈论俄罗斯芭蕾舞公司为巴黎的新演出季准备的艺术享受——舞剧《春之祭》。演出阵容自然十分强大:由佳吉列夫导演、斯特拉文斯基作曲、“神的孩子”尼金斯基担任舞者。


  舞剧开演了。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那是俄罗斯远古时期的祭祖仪式,一个肃穆的异教祭典——一群长老围成一圈坐着,看见一位少女被要求跳舞直至跳死。她是他们用以祭祀春天之神的祭品。

  但这部芭蕾舞剧却惹怒了当时近乎半数的欧洲知识分子,甚至还没看完便生气地离场,而另外一半人则拍案叫好。斯特拉文斯基音乐中剧烈下挫的不和谐音、尼金斯基充满挑衅甚至色情意味的怪异舞步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芭蕾的想象。对于佳吉列夫而言,艺术不是要教化或是模仿现实,它首先要激发震撼与惊异。


  百年之后,当人们回顾那个喧嚣的夜晚,完全可以将它视作时代的象征,看成世纪的分水岭。通过这样的轰动性事件,艺术和历史彻底被改写了,人类进入了新的纪元。

  《春之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


  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影响和余波,敏锐地发掘出历史的秘密。从 1913 年斯特拉文斯基和尼金斯基的芭蕾舞剧《春之祭》的首演,一路写到 1945 年希特勒的死亡,作者借助普通人的生活和言论、文学作品以及重大的社会事件,记述了在历史大转折时期人们观念的急剧转变,以及对文明历程造成的巨大影响。尾随他的思路,我们得以在 20 世纪初法国巴黎的沙龙里逡巡,在西线战场上痛哭流涕。在午夜穿越回二十世纪初的巴黎,你会偶遇毕加索、阿波利奈尔、郁特里罗、莫迪里阿尼、马蒂斯......以及他们的自由与疯狂。

  以下文字受权摘自该书。


  

  文化和叛逆如果说在1914年之前,欧洲先锋派自我形象的核心是处于交战状态的精神的思想,那么德国作为一个国家最能代表那种思想;而如果说正在兴起的现代审美意识的核心是对于被视为19世纪主流的那些标准的质疑,德国又最能代表那种叛逆。

  德国的政治体制是把君主制和民主制以及中央集权和联邦制综合起来的一次尝试。它的大学因为所做的研究而受人仰慕。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政党,整个国际劳工运动都唯其马首是瞻。它的青年运动、妇女权利运动甚至同性恋解放运动都搞得轰轰烈烈。这些运动大量涌现的背景是生活改革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德国出现的广泛的社会改革运动,提倡回归自然、健康饮食、戒绝烟酒毒品等。该运动对于其他国家的类似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译者注]。而生活改革运动,顾名思义,就是要重新确定生活的方向。这不但是说基本的生活习惯,还包括生活中基本的价值观。据1907年的统计数据,从事有报酬劳动的德国妇女达30.6%。如此高的比例,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无出其右。柏林、慕尼黑和德累斯顿都是生机勃勃的文化中心。毕加索在1897年就说过,如果他有儿子,而这个儿子又希望成为艺术家,那他就会把他送到慕尼黑而不是巴黎去学习。罗杰·弗赖伊(Roger Fry)在其1912年第二次后印象主义画展的目录导言中,显然是把后印象主义与绘画中普遍的实验方法等同起来。他写道:“后印象主义画派盛行于——有人几乎会说蔓延于——瑞士和奥匈帝国,特别是德国。” 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易卜生和蒙克(Edvard Munch)在德国比在他们自己的国家更受欢迎。在装饰艺术和建筑领域,相比于法国英国德国对实验方法更为开放,更乐于接受工业,并以之为基础形成了新的审美意识。例如,在英国文化界的当权者一边倒地批评水晶宫的时候,洛塔尔·布赫尔(Lothar Bucher)在1851年报道说,德国民众为之心驰神往:“它给看到过它的人留下的印象是又美又浪漫,以至于在德国偏僻村舍的墙上都挂着它的复制品。”我们已经看到巴黎的批评者在批评香榭丽舍剧院时,是如何把它和德国的实验方法以及非历史的态度(ahistoricity)联系起来的。德国的建筑师、手工艺者以及作家们推动的运动,“事实证明非常有力,”有批评者认为,“以致在思想和建筑领域形成了一种普遍的风格,而不仅是少数个人的某些革命性言论和行为。”。在现代舞方面,伊莎朵拉·邓肯和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正是在德国创建了他们的首个学校。佳吉列夫在自己的西方巡演中偏重于巴黎,那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巴黎毕竟是他想要征服的西方文化的心脏,而他在德国的几个演出季,虽然受欢迎的程度一样,可人们更乐于接受。《牧神》于1912年12月12日在柏林开幕演出之后,他打电报给阿斯特吕克:昨天在新皇家歌剧院的开幕演出大获成功。观众要《牧神》再来一个。请求了十次。没有抗议。全柏林都来了。施特劳斯、霍夫曼斯塔尔、赖因哈特、尼基施、整个分离派的人、葡萄牙国王、大使和朝臣。给尼任斯基献了花环和鲜花。媒体反应热烈。霍夫曼斯塔尔在日报上发表长文。皇帝、皇后和皇子们礼拜天时都来看了芭蕾。跟皇帝谈了很长时间。他非常高兴,并对公司表示感谢。巨大的成功。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1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