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從“101本書”中閱讀百年芬蘭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四月,森林覆蓋率很高、素有“千湖之國”美稱的芬蘭度過了漫長的冬季,陽光明媚、水光閃爍,一片郁郁蔥蔥的景象。此時的芬蘭雖在極夜之後天色漸明,但依然寒風凜凜,常在人們期待春風送暖的時候,一場大雪不期而至。


  我們所認識的芬蘭,是聖誕老人,是諾基亞手機,是游戲《憤怒的小鳥》。我們所認識的芬蘭文學呢?是著名史詩《卡勒瓦拉》?是周氏兄弟翻譯的明那·亢德和約翰尼·阿霍的作品?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佛朗斯·西朗佩?是北島翻譯的女詩人伊迪特·索德格朗的詩歌?還是新近在世界文學領域分外有名的作家索菲·奧克薩寧?

  今年是芬蘭獨立100年。100年特別適合做一些總結,一份清單。芬蘭國家廣播網“書海芬蘭”頻道的記者賽博·普拓寧和娜德亞·諾威克編寫了一份書單——“芬蘭的101本書”:從4500多本書中選出100本,1917年至2016年一年一本代表作,2017年的書單則在年底通過網絡投票選出。


  幾位中國讀者熟悉的芬蘭作家及其作品都榜上有名,例如1919年佛朗斯·西朗佩描述了芬蘭農業社會中農民與土地關系的《神聖的貧困》。托芙·楊松為兒童文學爭得一個席位,孩子們喜愛的萌物姆明系列以1950年出版的第四本《姆明爸爸的豐功偉績》榮登榜單,其中關於愛、自由以及對差異性的包容與理解,使該書不僅只是兒童文學讀本。而2008年之書必然歸於索菲·奧克薩寧的《清洗》,書中既有對歷史的宏大描述,又有對人性的深刻反省,在全世界獲得好評無數,譯本眾多。

  一本書既要代表那個時代芬蘭的精神面貌、社會變革,還要能反映人們內在價值觀的變化,例如那一年發生了什麼?一本書如何反映社會多元的變化?如何從同年出版的諸多佳作中做出唯一的選擇,連編者普拓寧都覺得棘手:“具體到一年只選一本書的時候,才知道這件事是多麼復雜和困難。”

  所以此書單一出,引來爭議無數。有人批評書單上的文學品類太過單一,過於集中在小說類,近現代詩歌入選作品只有1987年出版的詩人艾娃·基勒比詩集。而在眾多小說中,有人批評缺少對青少年主題關注的作品,大多數入選的小說都選擇了歷史、社會等宏大主題。此外,盡管大家對入選作家比較認同,但對該作家的入榜圖書則有較大爭議,還有人批評書單中男性作家太多,女性作家太少。


  盡管100個人眼中有100份不同的書單,但這份書單中的芬蘭作家基本代表了芬蘭文學百年的發展。通過這100本書,可以看出芬蘭和芬蘭人在國家獨立100年中的發展變化:在俄羅斯占領下爭取獨立,在瑞典和俄國的夾縫中追求生存與發展。與左右強大的鄰國間錯綜復雜的戰爭、政治、經濟和文化繼承關系,塑造了芬蘭人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格。

  與此同時,芬蘭社會也從落後的農業社會走向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盡管社會在變,人也在變,但縱覽這份書單,芬蘭文學中的現實主義傳統一直在延續,有關社會題材的描寫比比皆是:早期文學作品中農村生活的中心地位,工業化發展與戰爭間的聯系,社會巨大轉變下小人物的生活等現實題材,在不同時期的作品中均有表現。


  農業社會時期的一些入選作品有:1918年艾依諾·雷伊諾詩集《自由之書》裡對政治和社會的呼喊和反思;1919年佛朗斯·西朗佩《神聖的貧困》對農業社會中農民的生存和貧困進行了深刻思考;1931年彭蒂·韓培在《魔界》一書中描述了工業化對芬蘭人賴以生存的林業,以及世世代代伴其左右的森林帶來的變革和影響。對戰爭時期反思的入選作品有:1942年艾拉·彭納寧《戰爭之前是青春》描述了20世紀30年代在大時代背景下失去青春、前途和未來的一代人;1954年韋伊諾·林納《無名的士兵》,則塑造了一個代表芬蘭人堅忍不拔、頑強不息的英雄形象。

  20世紀90年代,芬蘭經濟迅速發展,互聯網通訊技術將芬蘭一躍帶入發達國家行列,手機的普及、網絡的發展幾乎重新塑造了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城市的關系。到了新世紀,越來越小的地球村,讓新世紀的作家對移民、對文化差異有著更多的現實思考。

  2001年亞力·特爾沃的《我們芬蘭的宗族》以犯罪小說的形式展現了世紀之交芬蘭人對移民和外來人口的偏見;2014年帕蒂姆·斯塔妥奇的《我的一只叫南斯拉夫的貓》描述了阿爾巴尼亞的移民從南斯拉夫來到北國芬蘭後,如何適應這個冰天雪地的環境,如何尋找自己身份認同的過程。

  要讀懂一個國家的文學作品,除了熟悉這個國家的歷史,還一定要了解它的自然環境,歷史進程和自然環境共同塑造了一個國家的文化風格。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