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和解;邓小平对苏三次葬礼外交(图)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1980年代,苏联国运不昌,由三位“病夫”(指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治国,在不到两年半时间内,克里姆林宫就三易其主,三位最高领导人相继去世,中国三次派人到莫斯科参加葬礼。三次“葬礼外交”后,1989年5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邓小平-戈尔巴乔夫会见,宣告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本文原载2008年第12期《百年潮》,原题为《邓小平与对苏“葬礼外交”》,作者李景贤曾任中国驻苏联使馆随员、二秘、一秘、政务参赞。


  

  勃列日涅夫遗体


  1982年11月10日,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猝然去世。中国派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黄华作为“特使”参加其葬礼。在中苏间人员往来断绝了十七八年的情况下,这个“大举动”在国际上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被称为“邓小平对苏共新领导发动的一次‘葬礼外交’”。

  对“绝唱”的回应


  新中国一成立,出于对国际形势和国内需要的考量,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对外政策。苏联也因内政外交上的需要,给了中国多方面的支持和援助。中苏两党、两国经历了一个将近10年的友好合作时期。但是,1958年接连发生的“长波电台”、“联合舰队”、“炮打金门”等事件,使得中苏两党之间出现了裂痕。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到了1969年春夏,在中苏边界珍宝岛等地区发生了大规模武装冲突,双方的伤亡都很惨重。从1965年到1982年,在10多年时间内,中苏之间人员的来往全部中断,双边的业务交往只限于一丁点儿贸易和每周各自开一班飞机和一趟列车,两国关系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对此,有人评称:“在中苏关系的‘黑隧道’里,既见不到光点,也看不到尽头。”


  中苏之间这种严重的对立与对抗,在相当大程度上损害了双方各自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反常局面,使两国关系重新回到睦邻友好合作的轨道上来,这是中苏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两个伟大邻国关系发展之必然。值得庆幸的是,邓小平复出后,推行强国富民、缓和世界局势、与各国友好合作的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致力于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些重大决策为我国调整对外战略,包括缓和对苏关系提供了扎扎实实的依据。与此同时,苏联方面也开始调整对外战略,逐步缓和对华关系。

  当时在位的苏联最高领导人是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他接替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在他任期的前半段,中苏关系的恶化达到了严重的地步。不过,勃列日涅夫在执政晚期,意识到了扭转中苏关系恶化局面的重要性,于1982年,即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几次发出了改善关系的信号。

  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借举行庆典之机,选择离中国不远的塔什干公开发表讲话,对华关系是讲话的核心内容。这篇讲话虽然仍对中国进行攻击,但与勃列日涅夫前几次泛谈改善中苏关系的讲话相比,有新东西,而且有质的不同,他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台湾的主权,反对“两个中国”。这种正面表态在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中还是头一回。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4...7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