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News

Forums

Realty

大温餐馆点评

Car

Education

Yellow Page

Travel
Search:  

 Global Announcement:  转载新闻请务必注明出处,这些媒体请不要转,谢谢   请不要上传第三方有版权的照片,请尊重版权,谢谢   批评商家需要注意  
 : 罗蓬特机器人 | 快乐的狮子 | 国际货运海运(家具设备食品材料货品) | XY | 我大爷 | 白龙王许道长 | 血流成河 | 客观中立而实事求是,唯服理据而杜绝辱骂 | 乱想 | 顾晓军 | nessus | 我的退休生活 | 忽然听到一個墨西哥女仔唱。呐呐呐呐呐呢呐 | 星空 | 大温房产和地产研究 | 花随风 | 湖里湖涂 | 我在温哥华 | 吕洪来的个人空间 | 滄海一聲笑
 : 请问谁知道哪里有卖理发的电动推子?   忽然有个疑问:战争时期,加拿大拿PR卡未入籍的永久居民会被强制服兵役吗?   这个银条   如何修改会员名?
 Jump to:
     发帖回帖获取加西镑, 兑换精彩礼物

移民生活北美论坛 Forum Index -> 悠悠华夏

ZT:中国国内网站的一篇关于余英时先生的文章



Reply to topic          |##| -> |=|        Post new topic
View previous topic :: View next topic  
Author Message
怀念故乡
()




Post Posted: 2013-3-21 11:57 Reply with quote
供参考。

www.21ccom.net/article...79401.html


李怀宇:余英时:知人论世
发布时间:2013-03-19 13:03 作者:李怀宇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 10467次

  *本文原载於《思想》第20期《儒家与现代政治》。


  一、未成小隐聊中隐


  如果人间真有世外桃源,对我而言,梦里桃源便是普林斯顿。


  2007年秋天,当我准备美国之行时,设想的第一访问对象是余英时先生。中秋节下午,我给余先生家发了一份传真,心中不免忐忑,怕被拒之门外。中秋之夜,我给余先生家打了一个电话,接电话的是余师母陈淑平女士,从声音里可以感觉是一位大家闺秀。我大喜过望:余先生愿意见我。赴美之行恍如梦境。2007年11月5日,我到美国的第二天,从纽约坐火车到普林斯顿,余师母早在车站等候。


  余先生在普林斯顿的生活近乎隐居。余家是树林里一幢独立的房子,屋前一个小鱼池,屋後一片小竹林,後来我多次陪余先生喂鱼散步,颇有“悠然见南山”之趣。大书房上挂郑板桥的书法“小书斋”。客厅中的字画多是余先生的师友所赠,印象中有钱穆、俞平伯、张充和的作品。胡适的字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余先生“集坡公诗句放翁词句”而请他岳父陈雪屏先生写的对联是:“未成小隐聊中隐,却恐他乡胜故乡。”我觉得此联颇见余先生晚年心境。


  冥冥之中有缘,我在普林斯顿盘桓了多日,与余先生畅谈了五天三夜。如今回想,我的访问生涯中从未有此奇缘。


  在普林斯顿的日子,我受到余师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每天从旅馆到余家都由余师母开车接送。第一天晚上,因为时差的缘故,我失眠了,天刚一亮,我匆匆吃过早餐,便到普林斯顿大学里闲逛。雨後空气格外清新,校园之美,令我心醉。我在漫步中不免浮想联翩,爱因斯坦在高等研究院的深思,胡适在葛思德东方图书馆的微笑,彷佛就在眼前。多少年来,我对普林斯顿心向往之,无非是因为已故二公与当代余英时。


  那天早上在余师母的车子里,闲聊得知我喜欢二公。有一天中午,余先生夫妇专门带我到爱因斯坦常去的校园餐厅吃饭,饭後兜到爱因斯坦的故居门前,如今的屋主刚拿了诺贝尔奖。余先生没有见过胡适,余师母的父亲陈雪屏与胡适是至交,她告诉我:“我们家常常我开门。胡先生就常常会问我:你现在几年级,家里有什麽功课?他把我们小孩子也看成人。”後来从余先生夫妇的待人接物中,我恍然觉得自己也是一个小孩子。


  别後,我时常打电话到普林斯顿,人间趣事,心中烦恼,事无巨细,余先生夫妇总听得津津有味。有时读了余先生的着作或是和余先生通过电话,我会冥思时空的奇妙,古人今人,天涯咫尺,竟在神游与笑谈中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隔阂,这也许便是历史研究的魅力。


  二、爱好中国思想史的根苗


  研究知识人的历史世界,家学与师承不可不考,天赋与勤奋自然重要,胸襟与见识尤为可贵。


  余英时的父亲余协中先生毕业於燕京大学历史系,但对欧洲史、美国史兴趣更大,1926年至1928年赴美国考尔格大学和哈佛大学读美国史。1929年余协中继蒋廷黻出任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1930年,余英时在天津出生,母亲张韵清女士因为难产去世。余协中伤心欲绝,举家离开天津。余英时童年住过北平、南京、开封、安庆等城市。抗战爆发後,余英时回到祖先居住的故乡——安徽潜山县官庄乡。


  王元化先生《一九九一年回忆录》中说,在夏威夷开会时他谈到中国的农民意识问题,引起了余英时的批评。余英时说抗战初在农村住过,所见到的农民都是很质朴老实的,王元化则以1939年初在皖南新四军军部的亲身经历为例申辩。这段回忆录引起了我的兴趣,因此当面向余英时问起。余先生说:“佃户跟地主的冲突到处都发生,但是那个冲突是不是提高到所谓‘阶级斗争’呢?个人所见是不同的。有的是佃户欺负地主,地主如果是孤儿寡妇,那是没有办法的;地主如果是很强的退休官员,有势力,欺负佃户也是有的,不能一概而论。王元化的这个回忆录我看过,但我们後来也没有拿这些问题去争辩了。我常常说,中国这麽大一个社会,比整个欧洲还大,不可能每个地区都是一样的。”乡下生活使余英时对传统文化有参与的体验,後来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的中国调查,在他看来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并没有真正抓住生活的经验,只停留於数位上。


  1943年前後,桂系有一个营的军队驻紮在潜山官庄,营长杜进庭大概做了不少贪赃枉法、欺压乡间百姓之事,弄得民怨沸腾。余英时才十三岁左右,并未见过杜营长,但听乡中长辈说得太多了,而且每一件事都十分具体,所以心中颇为愤怒。不知怎样异想天开,竟写了一个很长的状子,向政府控诉杜营长的种种罪行。这篇状子写完了,余英时便留在书桌上,後来自己也忘记有这样一回事了。无巧不成书,余英时去了一趟舒城县,有好几天不在家,恰好杜营长的一个勤务兵到余家询问什麽事,被引进余英时的书房,无意中发现状子,大惊之下便把状子送给杜营长。据说杜营长读後不但愤怒而且惊恐万分,怀疑状子不是一个小孩子写的,必是官庄乡绅合谋控告他,要致他於死地。杜营长抓不到余英时,便召集乡中有地位有头面的人,当面追究,这些乡绅本不知情,自然矢口否认,都说不过是一个淘气孩子的游戏之作。当晚乡绅准备了丰盛的酒席为杜营长解忧,杜大醉後失声痛哭,说这状子如是官庄乡人的阴谋,反正他活不成了,一定要大开杀戒,把余英时等相关的人全部枪毙。事隔一二日後,余英时在夜晚从舒城回到官庄,先经过乡间唯一的一条街,街上熟人见到他好像见到鬼一样,脸上带着一种恐惧的表情。其中有一二老者催余英时赶快回家,不要在街上乱跑。余英时当时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麽事,跑回家中才明白自己闯下大祸,使全家都吃惊受累。家人怕杜营长闻风来抓人,把余英时连夜送到一位行医的老族兄余平格家,躲一躲眼前的风险。余平格平时很严肃,不苟言笑,当晚接待余英时,开口便说:“我因为你年纪小,一直把你当孩子。但你做了这件事,你已成人了。从此以後,我要另眼相待了。”余英时回忆:“这一事件在我个人生命史上构成了一个重大的转捩点。一夜之间我忽然失去了天真的童年,而进入了成人的世界。这一转变并非来自我自己,而是我周边的人强加於我的。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结束了我的童年,逼得一言一行都不敢不慎重,以免被人讥评。我可以说是被这件意外之事逼得走上了‘少年老成’的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是不自然的。”这一“告状”事件还有一个尾声。时间稍久,杜营长大概已接受乡人的解释,也认为是一个顽皮孩子的戏笔。不过,他还要派一个受过较多教育的政治指导员来谈一次。这位指导员经族人安排,在一个晚上和余英时吃酒用餐,谈话中顺便考考余英时的诗文知识,最後他相信“状子”是出於余英时之手,而余英时并无真去控告杜营长的意图。临走时,指导员紧紧和余英时握手,表示愿意成为忘年交之意。


  余英时在乡间很少正式上学,小学、中学都是分散地上过一两个学期的学校。唯一与後来研究有关的是得到了一些古文、古史的启蒙。1945年至1946年,余英时在桐城县城舅舅家里住了一年。桐城人以人文自负,但仍然沉浸在方苞、姚鼐的“古文”传统之中。余英时在桐城受到了一些“斗方名士”的影响,对旧诗文发生了进一步的兴趣。他的二舅父张仲怡能诗,善书法,是清初张英、张廷玉的後代,在桐城是望族,与方、姚、马、左齐名,但那时也相当衰落了。由於二舅父常和桐城名士来往,余英时从他们的交谈中,偶尔学得一些诗文的知识。余英时至今还记得舅父在锺馗画像上题了一首七绝:“进士平生酒一瓯,衣衫褴褛百无求。夸人最是安心处,须发鬅鬙鬼见愁。”舅父的初稿首句最後三个字原作“仕不优”,以诗稿示一位诗友,那位诗友立即指出:“仕不优”当改作“酒一瓯”。舅父大喜称谢,称他为“三字师”。“酒一瓯”自然浑成,远比“仕不优”的生硬为佳。余英时在一旁听到这改诗经过,很受启发,懂得诗句原来是要这样“推敲”的。


  在抗战期间,余协中在重庆考试院做参事,父子分隔两地九年,余英时在乡间根本没有碰到西方的书籍。多少年後余英时回想,父亲无形中还是产生了影响:“我对西洋史有兴趣是从父亲那儿来的。他编着一部几十万字《西洋通史》,对我很有启发。小时候看不大懂,但渐渐入门,对着作肃然起敬。因此我不光对中国史有兴趣,还对西洋史有兴趣,看看西洋史是怎麽变化的,我用比较的观点来看历史,很早就跟家庭背景有关。”


  抗战胜利後,余协中受杜聿明委托到渖阳创办东北中正大学。1946年夏天,余英时从桐城重回安庆,然後到南京转北平,最後定居渖阳,期间找老师课外补习英文、数理化。1947年夏天,余英时考进了中正大学历史系。他回忆:“我选择历史为专业,一方面固然是由於我的数理化不行,但另一方面也是受父亲的影响。我家所藏英文书籍也以西史为主,我虽不能阅读,但耳濡目染,便起了读西史的强烈愿望。我课外阅读则由梁启超、胡适的作品开始,种下了爱好中国思想史的根苗。中正大学一年级的中国通史由一位青年讲师讲授,用的是钱穆的《国史大纲》,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钱先生的学术。因此,我在这所新办的大学虽然仅仅读了三个月,但我的人生道路却大致决定了。”


  此後战局变幻。1947年12月,余英时随父亲从渖阳飞往北平,当时机场一共有三架飞机,余协中被安排在第一架,余英时则在第三架。当余英时正在排队登机的时刻,余协中忽然招手要他过去,因为第一架还有一个空位。於是余英时在最後一刹那坐上第一架,结果第三架失事了。


  1947年12月到1948年10月,余英时在北平闲居,开始接触当时中国流行的思潮,影响他最大的要算储安平办的《观察》以及结集而成的《观察丛书》。他回忆:“这当然是因为我的心灵深处是接受五四以来的现代普世价值,如民主、自由、宽容、平等、人权等等。我记得1948年夏天读到胡适〈自由主义是什麽?〉一文(刊在《独立时论》上),非常兴奋,因为胡适在文中强调争取自由在中国有很长的光辉历史;他指出孔子‘为仁由己’便是‘自由’的另一说法,我也认为很有说服力。我一直相信中国既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其中必有合情、合理、合乎人性的文化因素,经过调整之後,可以与普世价值合流,带动现代化。我不能接受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中只有专制、不平等、压迫等等负面的东西。”

来源: 《思想》第20期 | 来源日期:2013-03-19 | 责任编辑:凌绝岭


[]
 
|
View user's profile Send private message Topics User photo gallery  
怀念故乡
()




Post Posted: 2013-3-21 11:57 Reply with quote
ZT2


  在20岁以前,余英时亲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动时代,接受了并不完整的学校教育。1949年8月底到12月底,余英时成为燕京大学历史系二年级插班生,留下美好的回忆。2008年余英时为巫宁坤的《孤琴》作序,便以〈回忆一九四九年秋季的燕京大学〉为题。


  三、人的记忆才是真生命


  1950年元月初,余英时到香港探望父亲和继母。余协中原来在渖阳办中正大学时,曾决定请钱穆先生去教书,钱先生当时答应了,後来没有去成。余英时到了香港以後,余协中说:“钱穆先生现在这儿办新亚书院,我送你去念书吧。”当时新亚书院就是一个普通楼房的两层。余英时去考试时,钱穆亲自出来主持,只叫余英时用中英文各写一篇读书的经历和志愿之类的文字。交卷以後,钱穆当场看了余英时的中文试卷,接着又看英文试卷,马上决定录取。


  钱穆那时候心情不好,教书也没有好多心思,常常要去台湾找经费。学生的学费都交不起,後来余英时的成绩比较好,算是免费的。老师们非常艰苦,就靠自己写稿。有一年暑假,香港奇热,钱穆又犯了严重的胃溃疡,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一间空教室的地上养病。余英时去看他:“有什麽事要我帮您做吗?”钱穆说:“我想读王阳明的文集。”余英时便去商务印书馆买了一部来。余英时回来的时候,钱穆仍然是一个人躺在教室的地上,似乎新亚书院全是空的。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後,余英时犹豫不定,还是决定回北京。他说:“我也不喜欢香港的殖民地生活,虽然我已经在新亚书院念了一学期,还是觉得在燕京大学好,因为在香港我不知将来干什麽。”这一年夏天,余英时坐上开往大陆的火车,过了香港不久,车到东莞石龙,停了三四个小时,他的内心经历了一场搏斗:“我是跟我父母呢,还是回北京?後来考虑到父亲年纪大了,弟弟还小,也没有人照顾。我想中国人多得很,多我一个少我一个不相干。我在思想交战之下,最後决定还是回香港,主要还不是政治考虑,是个人的‘小资产阶级温情主义’战胜了革命理想。”火车到了广州,形势紧了,香港人也多了,不能随便回去,余英时就找到一个所谓“黄牛”,私下给了大概一百港币,顺利回到了香港,不复北上。


  从此,余英时决心在新亚书院读书。1951年冬天,钱穆去了台北。不久发生了在联合国同志会演讲而礼堂倒塌的事件,使钱穆头破血流,昏迷了两三天,几乎死去,有一段时间在台北养伤。等到1952年6月,余英时毕业的时候,钱穆还在养伤,到秋天才回来。毕业以後,余英时反倒跟钱穆谈得多一点。“我跟钱先生谈的都是怎麽研究中国思想史、中国学术史。他是学与思并重,是学者也是思想家。”


  有时候,余英时的父母请钱穆到海滨去喝茶,常常谈一天。钱穆《师友杂忆》的那些故事,余英时从那时候就听起了,也劝他写下来。“他的记忆力非常了不得,晚年眼睛瞎了,就靠回忆,这些东西大体上去查证,都很准确,次序井然。有一次讲胡适在北大为了蒙文通的事情,跟他谈到中午,胡适要解聘蒙文通,钱先生不赞成。後来我在胡适日记里一查,确实如此。有些抗战时的事情,我查了吴宓日记,也是相当准确。他有些话很有意思:人的记忆才是他的真生命。真生命才能记得,如果忘了,就不是在生命里很重要的。”


  1953年,钱穆得到亚洲基金会的资助,在九龙太子道租了一层楼创办研究所,这是新亚研究所的前身。当时只有几个研究生,余英时也在其中。进入新亚书院以後,余英时就决定将来研究中国史。他也念有关西方的东西,当时就感觉到不能光看中国的东西,要有比较世界性的眼光,对西方的历史思想,後来包括政治思想方面像民主自由的思想都要考虑。“不过我最早很注重社会史,甚至经济史,我不信经济基础决定一切,想自己另作研究,早期的作品反映了这一点。我一方面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始终没有放弃对西方文化与历史的求知欲望,依旧希望以西方为对照,以认识中国文化传统的特性所在。”


  钱穆创办新亚书院为故国文化延续了一脉香火。在钱穆逝世後,余英时将纪念钱穆的文章结集成《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一书。以余英时的专着而言,标举历史人物大名者还有多本:《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朱熹的历史世界》、《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重寻胡适历程》。这些着作的重心实则投注在这些人物所处的时代。余英时在谈新亚书院精神的文章中引《新亚学规》:“中国宋代的书院教育是人物中心的,现代的大学教育是课程中心的。我们书院精神是以各门课程来完成人物中心的,是以人物中心来传授各门课程的。”或许可以由此看出余英时治学中的一些脉络。


  四、综合与分析并重


  1955年,余英时以“无国籍之人”(a stateless person)的身分到哈佛大学当访问学人。原来哈佛燕京学社在1954年就来函,邀请新亚书院选派一名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教师赴哈佛访问。这一年新亚书院的教师中没有年轻合格者,便推荐了曾留美的老学者陈伯庄,哈佛大学认为年龄太大,不符条件。翌年又来函邀请,新亚书院遂将二十五岁的余英时以助教名义派送前往。余英时回忆:“我根本就不认为我去哈佛燕京的可能性有多少,等他们的通知来了,我才知道居然有这个机会。”


  在哈佛大学,余英时第一年是访问学人,以後的五年半是博士班研究生,指导老师是杨联陞。钱穆《师友杂忆》说:“学期中,哈佛来邀去作学术演讲。晤雷少华,亲谢其对新亚研究所之协助。雷少华谓,哈佛得新亚一余英时,价值胜哈佛赠款之上多矣,何言谢。英时自去哈佛两年,转请入研究所读学位,获杨联陞指导,成绩称优,时尚在校。”


  在1955年之前,余英时根本就不知道杨联陞这个人。初到哈佛,几个朋友带余英时到杨联陞先生家里拜访,闲谈中感觉杨先生学问渊深。两三天以後,在费正清家中的茶会上,余英时向杨联陞问道:“您现在专门研究什麽东西?”後来传为笑话。余英时回忆:“这并不是我看不起杨先生,我根本不知道他,怎麽可以乱讲话:久仰久仰。後来我写东汉士族大姓与政权,有人告诉我:杨先生写过很长而且很有名的文章,日本人都注意了。我才知道,所以我的文章写完以後,请杨先生看一看,他借给我两本日本书,说日本研究的很多。他很担心我的文章内容是他已经讲过的,等他看完说:你这个跟我的不一样。虽然是闭门造车,但是跟日本人的并没有重复。他读我的稿子时,我也同时在读他的名文——〈东汉的豪族〉。他讲了东汉一代,我当然开了眼界,但我讲的是两汉之际那一小段,而且特别注意‘士族’,和一般的‘豪族’也不同。”


  正式成为杨联陞的学生後,余英时深感杨先生为人厚道,非常爱护年轻人。而杨先生做学问是日夜不息,非常用功。我问:“杨联陞先生得精神病是怎麽回事?”余先生说:“那可能有遗传的关系。按照杨夫人的说法,他们杨家上一代有这种病。当然,美国生活很紧张,什麽都得自己管,我在这儿生活如果不是我太太什麽都管,我根本没有办法专心做研究。而且在美国做教授,每年必须发表文章到一个程度,如果几年没有什麽成绩,那别人不说话你也心理上过意不去。杨先生受到的压力你可想而知,他一个人独立地写书评,各种各样都得写,艺术史、考古、语言、中国史、中外关系史、科学史都得评,那都得花多少工夫?所以胡适就说:你太辛苦,希望你能轻松一点。他到四十多岁的时候就精神崩溃了,以後当然恢复过来,但是反反覆覆过两年又不行了。那时候要电打头脑,杨先生告诉我,这东西是五雷轰顶。我对杨先生是非常同情的。”


  我不免感慨杨联陞先生“千古文章未尽才”。余先生说:“也不然,杨先生的论文相当多。他到四十五、六岁之後基本上不能做大规模的研究了。当我初来的时候,大家都认为他是汉学界‘第一人’。我记得他病的时候,我代他教书,用他的书房,我看见费正清给他条子:你就好好休息一年,你还是第一人,放心好了。杨先生阅读的汉学范围很广,尤其在日本方面,他如数家珍。许多大史学家、文学家对他都非常推崇,像法国的戴密微。说老实话,作品不在多少。他的许多论文都有开创性,影响很大。”我顺口道:“传说梁启超推荐陈寅恪时说:陈先生寥寥几百字比我着作等身更有价值。”余先生说:“人真正传下去的东西不会太多的。你想,尤其在自然科学或者数学,像1994年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的纳什,就是《美丽心灵》的主角,早年只有一两篇论文,才到中年就得了神经病,什麽事也没做,晚年还是得到承认,得奖还是靠早年的论文。当然人文研究不太一样,需要更长时间才成熟,着作量也比较重要,不过着作等身的人,真能传世的也不过几种而已。人文着作尤其需要通过时间的测验,轰动一时之作,未必真站得住。”我说:“身後之事谁能管呢?”余先生说:“中国的文人都是难免受到‘三不朽’的影响,立功、立德、立言,其实大可不必在这上面费心思。”


  重寻学术历程,钱穆和杨联陞对余英时影响深远。“钱先生给我关於中国传统学问的基本指导,要我在经、史、子、集上选取最重要的原典下扎实的功夫,必须做到‘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地步。有了这个基础,以後才能自己发挥。决不能书未读通,便抢着想表现,急於发表文章。”余先生说,“杨先生知道我已在钱先生门下受过薰陶,所以开玩笑地说我是‘带艺投师’。因此他教我另外一套治学方式,也就是现代西方学界的普遍规矩:基本材料当然是原始文献,但原始文献中有许多地方必须用现代的眼光去理解,读者才能明白,这就得考证和分析,不能不负责任地引用经典原文,便算了事。更重要的是,研究任何一个历史上的大问题,其中都涉及无数次一级的小问题,有些是现代学人已研究过的。你必须广读相关的他人着作,英文、法文、日文等不能放过,这些是所谓第二手的资料,别人已解决了的问题你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很有运气,两位老师各教一个方面,恰好互补,综合与分析并重。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机缘。”

来源: 《思想》第20期 | 来源日期:2013-03-19 | 责任编辑:凌绝岭
 
| Back to top
View user's profile Send private message Topics User photo gallery  
怀念故乡
()



Post Posted: 2013-3-21 11:58 Reply with quote
ZT3


  五、中国情怀


  余英时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为《东汉生死观》,1967年出版了英文专着《汉代贸易与扩张》,後来结集的英文着作有《十字路口的中国史学》、《人文与理性的中国》。1973年至1975年,余英时出任新亚书院院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转向用中文发表学术着作。


  新亚书院的发展,并不全在钱穆的构思之中。历史的变幻常出人意表,钱穆从香港到台北定居,重要的缘故之一便是新亚书院後来并入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在余英时的学术生涯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担任新亚书院院长是他生平唯一从事行政工作的两年。1974至1975年学年,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李卓敏雄才大略,请余英时担任“大学改制工作小组”主席,成员中有日後卓然成家的金耀基、陈方正。在患难之中,余、金、陈三人成为一生至交。金耀基先生谈到自己当时的处境:“1975年大学正在改制,学校里各方面有不同的理念冲突。这时候,我拿到去剑桥大学访问的通知,多麽愉快啊!这样就没有这麽多烦的事情。”得力帮手尚且如此,余先生有多“烦”就可想而知。陈方正先生则回忆:“他翩然回归,出掌母校新亚书院,跟着又担任中文大学副校长,真所谓英才俊发,风华正茂,不料旋即卷入大学体制改革风波,为这所崭新学府的转型付出沉重代价,两年後就黯然返美,似乎是绚烂归於平淡了。其实,那才是他事业的真正开始。”此中历练,对余先生而言,既是危机,也是转机。


  据我从旁得知,余英时後来在多家着名学术机构邀请担任行政职务时,皆毅然谢绝。有一次,余先生向我坦露心迹:“权力对我毫无意义,我做了两年新亚书院院长,自知与性情不合,便断了搞行政的念头。那时候我才四十几岁,若把学问丢掉,处理人事,那是舍己之长,用己之短,浪费我的真生命。校长虽然有些权力,但是我不知如何使用它,不认为这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在香港中文大学这两年,是余英时重新转向东方的开始。1976年,余英时在台湾出版了《历史与思想》,在中文学界可谓石破天惊。此後,余英时在台湾每出版一本着作,均引起学界的关注与讨论。中年学者黄克武说:“在台湾,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大多经历过英雄崇拜的时代,最崇拜的是:梁启超、胡适、余英时。”


  余英时夫妇第一次回到东方时到日本旅行,结识了日本汉学泰斗岛田虔次,成为好朋友。岛田虔次有言:“虽与余教授的学术论点不尽相同,却不能不推崇他是当今中国最了不起的学者。”岛田虔次很早就关注余英时的着作,从《方以智晚节考》到《论戴震与章学诚》、《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都在日本学界鼎力推介翻译。而余英时在美国培养的学生河田悌一,後来成为日本关西大学校长。2007年,关西大学颁发荣誉博士学位给余英时,并请余先生在日本中国学会的年会上演讲。1927年是胡适在那儿演讲,相距正好八十年。


  1978年10月16日至11月17日,美国通过美中学术交流会和国家科学院两个机构,组成了一个“汉代研究代表团”到中国考察考古遗址。张光直在後面推动余英时担任团长。此行访问了北京、洛阳、西安、敦煌、兰州、长沙、昆明、成都。余英时先後会见了俞平伯、钱锺书、唐兰、唐长孺、缪钺等心仪已久的学术前辈。在成都,缪钺先生是杨联陞先生的内兄,也是钱穆先生的朋友,余英时表示要去看他。四川大学提出,今晚让缪钺到旅馆来看余英时。余英时说:“不行。第一,中国规矩是行客拜坐客。第二,他是我的前辈,如果把他搞到这里来,我就不见了。要麽就让我去看他,不要就算了。”第二天,四川大学就把缪钺的家搬了。余英时去拜访缪钺的时候,完全不知道是新搬的房子。学校里的人也不参加会面,两个人就很自由地畅谈学术上的问题。缪钺1978年11月15日给杨联陞家的信中说:“因为余先生来访,川大很快的给我调整了住房,并布置楼下那一个大间作为接待室。”


  余英时自1950年离开中国大陆後唯一的访问虽然只有一月,却深深地勾起他的“中国情怀”。余英时的回忆文章说:“从西安到敦煌这一段火车行程尤其使我神游於千载之上,时时体念到汉唐时代的祖先怎样开拓了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国家,创造了这样一个绵延不绝的文化。我的心情不但与美国同行者完全不同,甚至和伴随我们的中国朋友也截然异趣。”从敦煌回来的路上,余先生诗情勃发:“一弯残月渡流沙,访古归来兴倍赊。留得乡音皤却鬓,不知何处是吾家。”


  返美後,余英时情绪低落了好几个月。多年後,余英时说:“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而在1989年,余英时在普林斯顿竭尽全力安顿了许多中国学人。个中种种因缘,皆由文化情怀所致,他说:“我对政治只有遥远的兴趣。”


  六、文化与历史的追索


  2009年12月,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出版了《文化与历史的追索:余英时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该书厚达960页,汇聚了华人世界众多着名学者的论文,向余英时先生致敬。在前言中,余英时的学生田浩、黄进兴、陈弱水、王泛森回忆了自己所认识的老师,其中有一句话颇有意思:“为什麽这位学者的英文着作比较少,可是在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三所名牌大学任教数十年,而且是头一位获颁Kluge Prize的亚洲历史学家?”


  克鲁格奖(John W. Kluge Prize)是由克鲁格捐资,为诺贝尔奖未能涵盖的人文研究,如历史、政治学、社会学、哲学、人类学、宗教学、语言学和批评而设立的不分语种的奖项,由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2006年,余英时成为克鲁格奖的共同得主。这次得奖,在余先生看来是机缘凑合:“许多外面的东西我认为都不必去求的。我早已决定自己的真生命便是求知识学问,我也没有别的才能。至於将来得到什麽荣誉,这是自己做不了主的。我对自己做不了主的事情,一概置之不问,等於不存在一样。我只要够吃饭就行了,用不着蝇营狗苟去追求这个追求那个。”


  在美国学界,余英时培养了许多英才。1962年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後,余英时在密西根大学任教,学生中有比他大十二岁的黄仁宇。在黄仁宇的回忆录《黄河青山》中,多处写到余英时热心地为他推荐工作、申请研究基金。黄仁宇在中国如此畅销的史学家,竟在六十一岁被纽约州纽普兹州立大学所解聘,怎不让人心痛!当时黄仁宇赋闲在家撰写新书《资本主义与廿一世纪》,经余英时告知台湾《联合报》老板王惕吾,资助黄仁宇两年的研究费用,使其生活无虞,专心写作。1991年7月4日,余先生为黄先生的《资本主义与廿一世纪》写的序中说:“我们无论是否接受作者的史学预设或同意他对於具体事件的解释,我们都不能不对他的知识真诚和故国情深表示一种同情。”


  余英时在密西根大学任教四年後,1966年秋天回到哈佛大学任教,1967年春天拿到长期聘约。当年华人学界,杨联陞之後,哈佛大学最耀眼的学者当属余英时。此後,余英时自北而南,1977年受耶鲁大学礼聘为讲座教授,1987年受普林斯顿大学礼聘为全大学讲座教授,这在美东常春藤名校中可能是少有的纪录。


  2007年我的美国之行,闲游了余英时任教过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领略三所校园各自的美妙。而2009年我的台湾之行,访问了余英时的学生黄进兴、陈弱水、王泛森,聆听他们记忆里的先生之风。


  黄进兴读哈佛大学是得力於余英时的推荐。但黄进兴刚到哈佛大学那一年,余英时便转任耶鲁大学。余先生偶过波士顿时,有一晚电话召黄进兴聚谈,深夜步行到唐人街吃宵夜,黄进兴听余先生一再说:“做学问说穿了就是‘敬业’两字。”从古人的“闻道”到余先生的“敬业”,黄进兴灵光一闪,似乎看到近代学术的真精神。黄进兴在哈佛大学的老师史华慈说:“你要在中国学方面打点基础,我介绍你到耶鲁去跟余英时教授好了。”於是黄进兴每隔两三个月就去余英时家住一两晚,是一辈子读书愉快的经验。他受余英时影响,一方面研究新学术,一方面弥补旧学的不足。黄进兴的博士论文题目《18世纪中国的哲学、考据学和政治:李绂和清代陆王学派》实际上是余英时给他的。黄进兴回忆:“我的博士论文写得很快,一年九个月就完成了。我当然不是天纵英明,而是有个好老师。”


  陈弱水亲眼看到耶鲁时代的余英时是创作力最旺盛的时候:“他无时无刻不在想问题”。在一次在课堂上念赵翼的《廿二史劄记》,学生拿出什麽条目来,余英时就临时看,结果一面读,就发现赵翼的错误,得出正确的答案。陈弱水说:“这对我做研究有很深的启示:人文学者做研究要靠自己的心、头脑,随时都要在一个严谨、具有批判性的状态当中。”在耶鲁大学时,陈弱水担任过余英时和史景迁的助教。他回忆:“余先生某方面来说有道家性格,生活状态基本顺其自然,这是本性吧。他经常叫我从容,可是我很难做到,他是天生这种性格。别人看来很多事情他是有意做的,其实不是,他有意做的未必做到。余先生决断力很强。我们知道自己的性情,但很难按照性情做事,会受到外面的影响,不管是文化价值还是名位的欲望。他在这方面看得比较清楚,这是他能够比别人专注的原因之一。”


  王汎森跟余英时是同时到达普林斯顿大学的。早在高中时代,王汎森就是看余英时的文章长大的,後来他对余先生说:“如果您不是1970年代开始写大量中文,在美国是一个成功的教授。但是写了大量中文,您成为这个历史文化传统中的重要一份子,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学者而已。”在普林斯顿大学,余英时很鼓励学生尝试各种可能性。王泛森回忆:“余先生看西方的书很多,很及时,旧学也很厉害,所以对题目的潜势看得很恰当,知道可能性在哪里,限制在哪里,知道怎麽引到有意义的方向。这不是一般老师能做到的。一般老师可能理论讲得很好,但不一定对那个领域、材料掌握得那麽深。有一次讨论到一位有名的学人,他说那个教授只能教大学,但不大能教研究所,因为那个教授对材料的广度及纵深掌握不够。余先生是两者皆长,对研究生影响更大。一般大学见到老师比较难,但普林斯顿学生不多,学生要见教授,通常只要敲个门就可以了。学问很多时候就是聊出来的。”

来源: 《思想》第20期 | 来源日期:2013-03-19 | 责任编辑:凌绝岭
 
| Back to top
View user's profile Send private message Topics User photo gallery  
怀念故乡
()



Post Posted: 2013-3-21 12:00 Reply with quote
ZT4


  七、人的尊严


  我读余英时的著作,常常发现字里行间闪烁着对人的关怀。在他看来,把“人”变成“分子”会有意想不到的灾难性後果。2002年9月22日,余英时为《士与中国文化》写新版序,表示近来极力避免“知识分子”,而一律改用“知识人”:“我想尽量恢复 intellectual的‘人’的尊严,对於中国古代的‘士’更应如此。把孔、孟、老、庄一概称之为‘知识分子’似乎总不免感觉着有点别扭。但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我只能求一己的心安,却不敢奢望别人也同情我的感觉取向。”我对余先生的这个说法一见倾心,从此也改用“知识人”了。


  凡是与余英时深交的人,无不感受到他的古道热肠。余英时义不容辞地为友人写序,已集成《会友集》一书,而他的多部着作也由友人求序而引发而成,《重寻胡适历程》、《未尽的才情》便是如此。余英时行文与梁启超“笔锋常带感情”颇为相似。当年梁启超为蒋百里的《欧洲文艺复兴史》作序,下笔不能自已,竟成《清代学术概论》一书。而余英时为《朱子文集》的新标点本作序,步步深入而成《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完成这部巨着之时,余英时已从普林斯顿大学荣休,以七十有余之年,依然健笔如椽。


  余英时的着作几乎跨越了中国历史的每一个时代。初次见面时,我的脑子里还环绕着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思想,便问余先生为何不写通史?余先生说:“我自己觉得花几年时间写通史,还不如在某一个特别的领域用几年真正深入地研究,可以产生新的知识,不仅是综合已有的知识。通史必须尽量求全面,许多专门领域,自己不甚了了,也得涉及。这也是我不敢下笔的一个原因。一再考虑,我还是觉得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专题研究上,贡献较实在。只要所选专题很重要,即可由专中透出通贯的见解。譬如我花了好几年时间写成《朱熹的历史世界》,我自觉打通了宋代政治与思想之间不少隔阂,也有助於‘通’。这是以‘专’济‘通’。”近年来,余英时把目光投注到唐代的诗人和禅宗。有一次,余先生告诉我:“历史要看变化,我研究历史始终有一个重点,不是从头到尾研究,没有什麽事情发生,研究它干什麽?我研究的是有变化的时期,要抓住每一个朝代,都是看它的变化,才能看出全部历史的贯通之处。有变化时期就多研究,没有变化时期就摆在一边。我认为研究历史是看整个结构与结构中间的变化,不是盲目地随便地抓一批就兴之所至研究一下,暗里要有整个的计画。这就是你心里想的通史的计画。”


  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增订版自序云:“尝试论之,史者,知人论世之学也。今人於论世之义知之甚审,而於知人之义即多忽之。此时代风气使然也。然亦未有不知人而真能论世者,更未有不知其心而真能知其人者。此於治思想史为尤然。”“知人论世”的追求,贯穿了余英时所有的作品。他把理解与同情注入了历史研究,方以智、戴震、章学诚、朱熹、陈寅恪、胡适、钱穆、顾颉刚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而这些历史人物背後的时代风云与思想剧变彷佛重现。


  现实世界不管如何变幻,《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千百年来依然点中人性的要害。我以访问知识人为志业,常常在关键时刻见到人性的幽暗一面,心中经历一番惊涛骇浪之後,只能一笑置之。我虽然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但有幸遇见真小人与伪君子,心灰意冷之时不免感慨文化界也是名利场。也许是我的有感而发,余先生对我说:“我觉得学历史的好处不是光看历史教训,历史教训也是很少人接受,前面犯多少错误,到後面还是继续犯,因为人性就是大权在握或利益在手,便难以舍弃,权力和利益的关口,有人过得去,也有人过不去。所以读历史的最大好处是使我们懂得人性。”


  本文参考书目


  余英时着作,四十余种。


  田浩(Hoyt Tillman)编,《文化与历史的追索:余英时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9年12月初版)。


  钱穆,《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3月第2版)。


  杨联陞,《哈佛遗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第1版)。


  陈方正,《迎接美妙新世纪》(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3月第1版)。

来源: 《思想》第20期 | 来源日期:2013-03-19 | 责任编辑:凌绝岭
 
| Back to top
View user's profile Send private message Topics User photo gallery  
怀念故乡
()



Post Posted: 2013-3-21 12:03 Reply with quote
文章涉及的理论问题也许较深,ZT在此,也许可得到高人指点,得以稍稍明白。
 
| Back to top
View user's profile Send private message Topics User photo gallery  
 
Reply to topic     |##| -> |=|     移民生活北美论坛 Forum Index -> 悠悠华夏 All times are GMT - 8 Hours
Page 1 of 1


注:
  • 以上论坛所有发言仅代表发帖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 加西网对此不负任何责任。
  • 投资理财及买房卖房版面的帖子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责任请自负
  • 对二手买卖中的虚假信息,买卖中的纠纷等均与本站无关。
  • You cannot post new topic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reply to topic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edit your post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delete your post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vote in poll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attach files in this forum
    You can download files in this forum

    Jump to: 

    怀念故乡, 怀念故乡, 怀念故乡, 怀念故乡, 怀念故乡
    潜力帖子 精华帖子 热门帖子
    多房暴负:素里镇屋赔好惨
    有小溪的大地旧屋为啥便宜?
    要相信常识
    俄罗斯最终必输 北大教授预言
    真实的农村,是一片人性的荒漠
    老狼又加钱了
    及时行乐
    上班族太惨了
    大力推荐一家柬埔寨馆子
    春天里蒲公英开满了原野,有图片
    空置房太多 免租金公寓也没人住了
    我们家的事,缺少帮助!
    河南女孩爸爸暴打校霸后续,校霸妈...
    2024APR24 俄国战场上得势,靠的是中国
    加人队第二场开赛
    The Value of Money
    再去chief peak
    这些是不是真货?
    同号雷达钞
    今天包粽子 兼和粉红吵架
    热烈恭贺钱币小站新任版主四季豆同学
    北温换硬币活动取消
    加拿大唯一无国籍的硬币
    每周版主推荐,美女精选(二七二)
    美国印第安人1元卷今日发货
    每周版主推荐,美女精选(二七一)
    电视剧繁花观后感之阿宝到底喜欢哪...
    每周版主推荐,美女精选(二七零)
    2024 雪中即景
    每周版主推荐,美女精选(二六九)
    在北美得了大病真是只能等死了
    国内最骄傲的两件事外卖和快递
    乌克兰已经花掉了美国七百多亿美元
    大家如何看待北京同仁堂汞超标5万倍...
    身在海外,痛骂国内人不反抗挺坏的
    95个小时,这是看急诊吗
    疫情4年后,海外华人去中国的观感
    在加做房东有罪吗?
    坎昆比夏威夷好玩
    中国没有恐袭
    BC省长宣布:BC将实行永久夏令时 但...
    卧槽 太贵了
    你们回国有很安全的感觉吗
    除了中国,还有第二个国家买火车票...
    请问为啥Tylor Swift这么火啊?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热评新闻
    大陆会否考虑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国台办回应(图)
    特朗普会晤麻生太郎:我很想念安倍.....
    AfD重要政客的中国助理涉嫌间谍罪被逮捕
    布林肯访华前,谢锋称中国不是雅典,也不是斯巴达(图)
    神十八航天员乘组确定,3人均为80后....(图)
    天津2交警马路中间互殴 视频热传(图)
    "穷人的幸福之家":为何上海年轻人开始流行吃食堂(图)
    金价走空,“这两天,卖金条的人变多了”(图)
    佩洛西:内塔尼亚胡一直都是中东和平的障碍
    无痛分娩之困,最着急的是麻醉医生.....(图)
    洪水侵袭广东"养蚕村":蚕房臭味扑鼻万亩桑田被淹(图)
    悄悄给儿子买女装!杭州好多家长都这么干...(图)
    女子被搭讪,损失480万元!紧急提醒 ...(图)
    “医生,救救我!”,28岁姑娘却面临失去子宫…
    11岁双胞胎兄弟失联,离家500米河里发现遗体(图)
    年薪60万美金起跳、不用大学毕业!3职缺最抢手(图)
    仁丹别再吃了,汞含量超欧盟标准9.7万倍!(图)
    高颜值女律师做"擦边"网红,但该脸红真是她吗?(图)
    遭电信诈骗后,俄亥俄74岁老太持枪抢银行(图)
    嚣张!美国高中生连扇老师2个耳光 全班默默看着
    北美最大夜市-列治文夜市周五开幕
    丈夫在飞机上猝死 怀孕妻子全程不知 降落才发现(图)
    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非银行支付迎新规 有何影响?(图)
    好变态!年薪百万华人医生“重口味“癖好遭医院开除(图)
    大温今天20度!一周雨天加暴雨要来
    疑因妒生恨 前MIT华裔研究员谋杀
    上热搜 波音飞掉一轱辘竟完美降落
    河北的化工厂突然在北美爆火(图)
    市府有权禁游民露宿街头 最高法院
    中国拿到辉达高阶晶片取自这3家
    素里地税上涨7% 省府将强推市警局
    取消BC毒品非刑事化的呼声正大涨
    五味杂陈 李云迪金色大厅演出火了
    医生警告将因资本利得税改变辞职
    BC:这天起素里警察局将接管市警务
    美恋童癖男约2女童开房 遭警击毙
    不合法 BC法庭取消租客的吸烟罚款
    严重造假!中国首季数据5细节无法自圆其说(图)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 心理素质杠杠滴
    中国到底有没有产能过剩 事关欧美
    "不被欢迎" 白石被刺伤者妻子愤怒
    温村:5月1日起违反这规定罚款$250
    北美最大夜市-列治文夜市周五开幕
    北温免费夜市下月回归 美食+美酒
    BC女子中大奖 计划还贷并送孩子钱

    更多方式阅读论坛:

    Android: 加西网
    [下载]

    Android: 温哥华论坛
    [下载]

    PDA版本: 论坛

    加西网微信

    加西网微博


    Powered by phpBB 2.0.8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636 Seconds and 8 DB Queries in 0.003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