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哥華看病:如何利用這裡的醫療系統
移民生活北美論壇 -> 醫療健康

#1: 作者: 莊夢蝶時間: 2008-7-26 18:53

很多從大陸來的新移民甚至多年的老移民都不大適應這裡的醫療環境。大體原因有三方面:不了解本地的醫療架構;不清楚與原居住地的運作差別;存在錯誤的心理。
本地醫療架構及其與原居地的差別:
系統結構:政府公費醫療保障與自費輔助醫療系統。
加拿大衛生法規定了基本醫療服務必須出自公費系統,即我們平時說的看西醫。但在大陸屬醫院范圍的口腔科、部分眼科和精神科並不包括在內。此系統並不包括藥物的費用,但政府另有適當的藥物補助方式。而輔助醫療系統主要是牙科、驗光、物理治療(即理療康復科)、按摩治療(特指本地的西式按摩,不是中醫的推拿按摩)、脊骨神經科、以及中醫針灸等。這中間的大部分可以得到私營保險的補助(當然你要先買了保險才可以)。
基本特點:全科醫生轉診制。
全科醫生即家庭醫生負責你除急診外的幾乎全部病症的接診。相當於過去國內各單位都有的醫務室,到外面醫院就醫需其轉介,一般開藥可以就地解決。家庭醫生除了分診、一般病處理、常規檢查及慢性病的長期治療外,還有兩大重要職責:保健—特殊人群的定期體檢;病案保存—你在其它公費醫療系統內所有的診療報告、檢查結果都會在家庭醫生處留底。所以大家應當有自己固定的家庭醫生。當然,這不等於你每次必須去看他(她),你也可以去所謂walk-in的診所,另外你隨時可以轉換家庭醫生,原醫生有義務轉出你的病歷資料(當然可以收適當費用)。鑒於家庭醫生是整個系統的基石又是你接觸最多的醫生,慎重選一個好的家庭醫生就很重要了。
所謂轉診就是轉給專科醫生。但這裡的專科醫生與國內不盡相同。舉例講,你看急診,急診科本身就是一個專科,而國內急診室是各科醫生值班的。所以你小孩去急診看的並不是兒科醫生而是急診醫生,除非在兒童醫院。看肚子疼的也不是腹外科醫生。當急診醫生處理不了時他們還會進一步轉診。再比如,家庭醫生因你胸痛將你轉了專科,但這個專科很可能不是心血管科而是普通大內科的專科。。當然,如果你知道具體專科醫生的名字,比如你曾看過,你可以要求轉看他(她),也可以要求換別的人。
常見的心理誤區:
第一個就是所謂“免費醫療”。這是很多移民機構的宣傳,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實際上本地與醫療相關的費用是相當昂貴的。BC省政府40%以上的收入用於醫療系統,其中大部分是支付醫務人員的薪酬。各醫院的設備更新往往靠募捐解決。所以在不受醫保資助的項目收費是很高的,比如你要求家庭醫生復印一頁報告可能就會收你1塊錢,而寫一份報告就是幾十上百了。由於有了“免費”的印象,很多人在需要自己掏錢時就不情願了,有時候會為十幾或幾十塊,耽誤了自己的身體。
第二個,錯誤估計本地的醫療水平。有些盲目崇外的人認為這裡一定比國內好,實際不然,論設備,很多醫院比不上國內的大中型城市的骨幹醫院,曾經有內陸醫院的X 光機被非洲國家拒收的消息。當然象VGH還是擁有世界頂尖的裝備的。論技術,特別是操作技術,無論醫生護士,由於實踐機會少,比國內大醫院的水平還是有差距的。但如果認為這邊一切不如國內,也有失公允。首先,危急重症的搶救速度與質量都較高;其次醫務人員的工作態度要好很多,特別是醫生不會根據提成開貴藥或多開藥和檢查,當然曾見到有醫學院醫生出於臨床研究需要建議病人作多項檢查的。第三就醫環境好。你如果去過醫院應當有體會。
第三個,擺錯醫患關系。要知道,在這邊,無論你看什麼醫生,你都有知情權和拒絕的權利,除非你的意識不清醒。所以你可以問任何有關你的治療的問題,當然如何回答是醫生的事。但出於專業要求的約束,大多醫生不會拒絕你。如果你感覺受到不公平對待,可以向醫學會(college)投訴,甚至訴諸法律。

如何善用本地的醫療服務:
選擇好的家庭醫生。
不單是家庭醫生,任何治療人員都有水平差別。特別是在這裡,多數醫生是個體執業,實際就是一間診所公司,其間的業務水平、經營風格差別是非常大的。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家庭醫生?家庭醫生在此有兩種執業方式,個體開業,即一個診所就一個醫生。集體開業,或一人牽頭,或幾人合作開一間診所(兩三人合租診所,分別接診的不算)。前者不說了,後者你雖然選一人為自己的家庭醫生,實際可以看其中的任何人。如果你一時找不到信任的,可以先選一間這樣的診所,試試裡面的每個人。
對家庭醫生的基本要求:一是最好能語言溝通,醫學是非常專門的學科,病痛又是相當主觀的感受,如果不能溝通,很難有好的治療。二是態度認真,不論醫生的業務水平如何,只要認真負責,就不會耽誤病情。此外,一般講,年輕的醫生,知識新,有幹勁,往往好些。
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醫生:你可能需要一個診斷水平高、知識廣泛的醫生;也可能是一個比較好說話,容易開檢查、轉診的醫生。另外,如果你的要求如檢查或轉診家庭醫生不接受,你可以試一下去其它walk-in診所要求。
充分利用輔助醫療系統。
很多雇員都有福利保險,一般至少包括牙醫和眼光,多數還包括物理治療、按摩、整脊或針灸,這些一般不需家庭醫生轉診。讀一下你的福利手冊或詢問你的同事就可以找出具體的金額。需要注意的是物理治療師、注冊按摩師他們的頭銜是practitioner,不具備診斷權力,而受其專業訓練的限制,其臨床判斷不能完全相信。整脊醫師是有診斷權且可拍片,但其理論與一般西醫並不完全一致。至於中醫針灸師只可以做中醫診斷,但因為在本地作中醫的很多原在大陸就是專科,有些還是西醫出身,所以只需了解其過去的專業背景,在無法得到可靠的專科意見時,不妨前往咨詢一下(當然需要自己花些錢,但中醫的收費比西醫要低很多)。
所有這些輔助醫療從業者的水平都很參差,所以平時要多留心聽到的好的治療師或診所,一旦有需要自己嘗試後,確實滿意,就可以固定下來。

#2: 作者: heavenhan時間: 2008-9-29 20:55

了解了很多,謝了!

#3: 作者: gtchina時間: 2008-9-29 21:26

big_angry.gif
莊夢蝶 寫道:
所謂“免費醫療”。這是很多移民機構的宣傳,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實際上本地與醫療相關的費用是相當昂貴的。BC省政府40%以上的收入用於醫療系統,其中大部分是支付醫務人員的薪酬。各醫院的設備更新往往靠募捐解決。所以在不受醫保資助的項目收費是很高的,比如你要求家庭醫生復印一頁報告可能就會收你1塊錢,而寫一份報告就是幾十上百了。由於有了“免費”的印象,很多人在需要自己掏錢時就不情願了,有時候會為十幾或幾十塊,耽誤了自己的身體。
第二個,錯誤估計本地的醫療水平。有些盲目崇外的人認為這裡一定比國內好,實際不然,論設備,很多醫院比不上國內的大中型城市的骨幹醫院,曾經有內陸醫院的X 光機被非洲國家拒收的消息。當然象VGH還是擁有世界頂尖的裝備的。論技術,特別是操作技術,無論醫生護士,由於實踐機會少,比國內大醫院的水平還是有差距的。但如果認為這邊一切不如國內,也有失公允。首先,危急重症的搶救速度與質量都較高;其次醫務人員的工作態度要好很多,特別是醫生不會根據提成開貴藥或多開藥和檢查,當然曾見到有醫學院醫生出於臨床研究需要建議病人作多項檢查的。第三就醫環境好。你如果去過醫院應當有體會。




移民生活北美論壇 -> 醫療健康


output generated using printer-friendly topic mod, 所有的時間均為 美國太平洋時間

1頁,共1

Powered by phpBB 2.0.8
Content received from: 加西網 (溫哥華門戶網), https://www.west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