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看大是真理嗎?挑選了13個小孩,七年一次回訪,結果真相了
移民生活北美論壇 -> 親子教育

#1: 作者: maohu時間: 2020-10-26 23:33

原創:電影爛番茄


民間有句諺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相信很多人都聽過。

意思是在一個孩子三歲的時候,父母就能根據其言行、心理判斷出他(她)的性格,到七歲,就大致可以看出這人一生的發展方向。

時至今日,這句流傳了千年的前人古訓還靈不靈?

來看部紀錄片---《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是日本演員大竹忍1992年開始拍攝的一部真人紀實片(至今仍在繼續)。

節目挑選了13個來自不同環境、不同家庭的小孩,每七年作一次回訪,觀察他們各自隨著年齡、經歷、成長,不同的變化和現狀。

01

1992年,七歲的直樹和父母還住在一棟跟他年齡差不多大的公寓樓裡。

直樹的父母都是公司職員,他當時的理想是當一名釣魚選手。



七年之後,14歲的直樹開始上補習班,原因是他聽說大學生活很輕松,可以天天玩。

所以他的理想又從之前的釣魚選手變成了考大學,想等畢業之後去做一名既能掙錢又能幫助別人的檢察官。





隨著考試難度增加,直樹的檢察官夢最終沒能實現,無奈之下,21歲的他只好去了一家連鎖咖啡店做店員。



一晃七年,28歲的直樹已經成為所在咖啡店的店長,經過一路的歲月洗禮,直樹終於甩掉了之前那些人雲亦雲的理想,自信滿滿地規劃好了未來十年的目標。



相較於直樹,稻農出生的健太7歲時的夢想更接地氣:接父母的班,繼續當稻農。

為啥?

因為“民以食為天”。

沒有糧食就沒有飯,沒有飯,就算有工作也會餓死。

你看,剛剛7歲的健太把這個人生哲理理解得多透徹。



到了14歲,少年老成的健太臉上開始有了愁容,他打心底不想繼承那片一望無際的稻田,但是作為家中長子,他又沒有其他能力養活一大家人。



盡管如此,高中畢業後,健太還是沒有回家繼承土地,而是在當地找了份工作,一邊打工,一邊幫父母種地。

說到目前的生活,21歲的健太猶豫再三,才掙扎著說了句:想滿意很難的



2011年,日本東部地區同時遭遇了海嘯和地震,健太所在的工廠,也因此接到比平時多得多的訂單。

對此,健太並沒有表現得多開心,一方面,他確實因災後重建而受益,另一方面,他又為幫不上太多的忙而感到不安。



和所有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一樣,健太的父母始終沒放棄自家那片稻田,只不過,同樣面積的稻子,他們現在每年的收入卻只有健太小時候的一半。

而且,隨著村子裡的年輕人們紛紛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對這片世代耕種的土地,顯然已經越來越力不從心。

28歲的健太很糾結,作為農民的兒子,他跟父輩一樣,對生養他的這片土地有著天然的不舍,但與此同時,他又為擺脫不了這種困境而焦慮不已。



再來看個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

出生於東京的貴子,七歲開始,課余時間就已經被各種補習班填滿,游泳、鋼琴、書法、劍道,筋疲力盡的貴子彼時最大的願望就是“還有一個我”,來幫忙學習、上補習班,讓真正的自己有時間好好玩玩。







之後的兩個7年,貴子經歷了高中和大學兩次考試,但兩次就讀的學校,都是父母替她選的。

直到大學畢業順利進入自己心儀的航空公司,21歲的貴子才首次體會到了自主選擇帶來的成功和喜悅。

#2: 作者: maohu時間: 2020-10-26 23:33

之後7年,升職加薪、公司破產、重組、再升職,等等一系列職場考驗,讓曾經上補習班上到崩潰的貴子,順理成章成長為公司中流砥柱。



02

以上三個案例,其實分別能代表三個階層:工薪、農民、精英(勉強算吧)

比如直樹,他的例子在生活中最常見。

父母都是普通打工者,因為工作、性格、自身能力等原因,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疏於引導、管教,導致孩子在成長路上缺乏目標和方向,只能一直隨波逐流。

長大進入社會後,這些人有的會在工作中逐漸找到價值和自信,從而拓寬思路一門深入,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出一番作為。





之外的更多人,則會因為眼界、思維的局限性,終其一生,都在按部就班的生活泥沼中掙扎。

然後是健太。

健太是所有被訪者裡活得最擰巴的一個。

家裡世代都是農民,從小到大,只會埋頭幹活的父母和周邊環境灌輸給健太的唯一信息就是,“你將是下一代農民”。

基於此,健太才會在7歲時一臉可愛的說:將來最大的願望,是跟父母老婆住在一起。



第二個七年,過早承擔起家庭重擔的健太也有過短暫的叛逆期,但因為無法推卸的“長子”身份,讓他很快打消了逃避的念頭。

之後,隨著年齡和經歷,健太在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和家人正在被這個時代拋棄同時,卻又因為環境、能力等各種原因,只能繼續擰巴地活著。



健太的境遇正好印證了美國經濟學家穆來納森的一句話:窮人之所以越來越窮,原因不在於不夠努力,而是稀缺心態。

啥叫稀缺心態?

就比如你越缺錢,就越在意錢,你的判斷力和認知力就會因為過於關注眼前而大大降低,導致沒有多余精力來考慮長遠發展。



還有貴子。

貴子的經歷很多90、00後可能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從上學開始,這些孩子每天要面對的都是各種永遠做不完的作業,上不完的補習班。

至於將來該考哪個高中、上什麼大學(什麼專業)、做什麼職業,在娃還沒有自主意識的時候,父母們已經通通安排好了。



概括起來,這類父母大致有幾個共同點:高學歷、高職位、有見識、有格局、有資源。

他們這樣忙忙碌碌的結果就是,除了極個別個例,大部分孩子最後都還是能如父母所願,擁有不錯的職業和社會地位。

03

除此,這部紀錄片還有一個值得分享的點,幸福感

看完節目中的所有被訪者,你會發現更容易獲得幸福感的,既不是勞碌奔波的底層勞動力,也不是豐衣足食的高層精英,而是各方面都相對穩定的普通工薪階層。

比如農村青年健太,正值壯年,生存、發展等各種壓力,讓他體會不到幸福感,都很好理解。

但事業有成的貴子,卻同樣不知幸福滋味。

貴子的壓力主要來自於工作,身為公司高層,她的言行舉止時刻都在被人關注,稍有不慎,哪怕一句話,一個錯誤的表達,都有可能會影響到公司利益甚至股價。







終日如履薄冰的貴子,平常就只能通過跑步或跳舞的方式來給自己解壓。

長此以往,沒崩潰就不錯了,哪來的幸福感?

PS:類似貴子這樣的例子節目中其實還有不少。



與此對應的,是一直在咖啡店工作的直樹,反而對自己的生活、工作都相當滿意。

在直樹前21年的人生中,他其實一直不知道自己要啥,想做啥,直到入咖啡店工作之後,他才從中慢慢找到了樂趣和未來目標。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直樹在自己喜歡的行業堅持了七年之後,終於從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中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和幸福。



所以,究竟什麼才是幸福感?

對生活足夠自信、篤定的同時,還能在其中體會到美好,就是幸福感。

最後再回到開篇那個話題,“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靠不靠譜?

答案是,不一定。

從節目中所有被訪者來看,大多數人在不同階段都有不同夢想,比如小時候最想成為的是父母(職業等各方面),隨著年齡增長,青少年階段的夢想會隨著環境等因素而起伏變化,到大學,三觀形成之後,對未來的判斷和思考,又會有所不同。



記得朱德庸曾說過:我們碰上的,剛好是一個物質最豐富而精神最貧瘠的時代,每個人長大以後,肩膀上都背負著龐大的未來,都在為不可預見的幸福拼斗。

2020,剛好是這群受訪者們的又一個七年,讓我們共同期待他們35歲時的精彩人生!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不以物喜)

#3: 作者: Slowbro時間: 2020-10-26 23:45

甩掉了之前那些人雲亦雲的理想

#4: 作者: Slowbro時間: 2020-10-26 23:46

這個跨時間的記錄很有意義

#5: 作者: GPS2000時間: 2020-10-27 00:37

我昨晚夢見我開美凱倫。

#6: 作者: 福大豬時間: 2020-10-27 15:24

空姐算不上精英

#7: 作者: 福大豬時間: 2020-11-11 10:42

應該內因外因一起看




移民生活北美論壇 -> 親子教育


output generated using printer-friendly topic mod, 所有的時間均為 美國太平洋時間

1頁,共1

Powered by phpBB 2.0.8
Content received from: 加西網 (溫哥華門戶網), https://www.west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