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見聞主編每周精選 | 溫哥華財稅中心


eflee
eflee 於 2017-11-18 00:05 寫道:
媒體寵兒要上位,史上最“火”美聯儲副主席將誕生?歷史性脫鉤,亞洲央媽們為什麼沒有追隨美聯儲的加息腳步?

互聯網巨頭財報出爐,強者愈強,當京東開始強調利潤時,阿裡已經贏了?AT組合絕塵而去,步入國際競技場,征途是星辰大海……

終結資產盛宴打響第一槍?破解“巴菲特式”煩惱,還有什麼招?“時間旅行者”看到哪些稍縱即逝的機會?且看未來投資“新風向”。

驚心動魄的“世紀大收購”,究竟是靠獵食壯大的博通“本性使然”,還是背後另有秘密?科技產業發展模式正發生質的變化,“帝國時代”來臨了?

見聞主編精選帶你用“正確且友好”的打開方式,來看本周那些不容錯過的全球市場大事件。

Part 1: 聚焦美聯儲

I. 媒體寵兒要上位

誰能想到,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朗普政府,可能會選擇債王格羅斯的“死對頭”、前PIMCO CEO Mohamed El-Erian為下一任美聯儲副主席。

以“小胡子” 形象為人熟知的El-Erian出生於埃及,在牛津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畢業後即在IMF工作十五年,最高升任IMF副總裁。

不過,El-Erian最為華爾街見聞讀者所熟知的身份還是作為PIMCO CEO兼聯席首席。在他任職期間,PIMCO管理資產規模翻倍達到2萬億美元,躍升全球最大債券基金。

然而,El-Erian在2014年1月突然宣布辭職,並怒斥格羅斯為“暴君”,一時間,他和格羅斯的個人恩怨與多年的工作爭吵全部曝光在鎂光燈下。格羅斯日後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大聲疾呼,“我有那麼混蛋嗎?”

在他卸任後短短半年,債王格羅斯也宣布辭職,轉投當時管理資產規模不到PIMCO十分之一的Janus Capital。全球最大的債券基金隨著兩個當家人的隱退逐漸黯淡失色。

除了履歷光鮮,“小胡子”也是媒體寵兒。他的著作《When Markets Collide》曾被《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評為暢銷書。他本人則為包括英國《金融時報》、彭博社、CNN等多家媒體撰稿。

是否具有雄厚的貨幣政策背景是白宮挑選美聯儲高層的重要考量。因此,沒有中央銀行履歷的El-Erian可能是個相對“特殊”的選擇。

本月,特朗普正式提名美聯儲理事鮑威爾為新任美聯儲主席,市場大松一口氣。投資者普遍認為鮑威爾將延續耶倫時代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立場。不過,如果“小胡子”真的被任命為美聯儲副主席,市場的神經可得緊繃了……

這樣一個非“正統血脈”的“小胡子”是如何逐步贏得聲譽的?他又為何離開選擇PIMCO?沒有中央銀行履歷的他貨幣政策立場又是怎樣的?詳細解讀見《大特寫 | 媒體寵兒要上位 他可能是歷史上最火的美聯儲副主席》。

II. 這一次亞洲央媽們“頭很硬”

過去三次的美聯儲加息周期中,亞洲央媽都做出相應反應。

1994年至1995年,美聯儲在13個月內累計八次加息300個基點,期間剔除日本之外的亞洲八大主要央行,有5次跟隨一起加息。

1999年至2000年,美聯儲的加息周期持續了12個月,累計升息175個基點,有3家亞洲央媽選擇跟進。

而2004年2006年,美聯儲的加息周期長達25個月,累計加息425個基點,八大亞洲主要央行都跟隨美聯儲的步伐。



但本輪美聯儲加息周期(始於2015年12月,目前已累計加息100個基點)開啟以來,盡管亞洲各國基准利率都維持在歷史低位,但沒有一個國家跟隨美聯儲加息步伐,印度央行和印尼央行今年甚至還進一步降息了;越南央行7月份也將再融資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6.25%,並在10月份表示可能在四季度再度降息。這一次,亞洲央媽們“頭很硬”。

關於此次亞洲國家為何不跟,野村證券列出六大理由:

1、低通脹。低通脹趨勢將隨著全球市場競爭、自動化以及所謂的“亞馬遜化”(Amazonafication,即互聯網科技巨頭沖擊帶來的薪資增長疲乏)繼續。

2、更為靈活的匯率。這也給予亞洲央媽們擁有獨立於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空間。

3、收緊的宏觀審慎政策。相比於加息,亞洲國家更依賴於通過部署各種工具控制信貸和房地產市場泡沫。

4、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依然處於QE中。盡管美聯儲正處於緩慢加息周期中,但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依然處於QE中,投資者對收益的追求或導致資本繼續流入亞洲,維持充裕的流動性。

5、尾部風險。中國經濟的起起落落、朝鮮半島地緣政治局勢、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這些事件的最大受害者總是亞洲國家,亞洲央媽們可能希望通過維持低利率來“投保”。

6、債務負擔。亞洲國家私營部門債務的大量積聚可能降低央行加息的意願,因後者懼怕加息可能觸發一連串的違約事件。

但下一次會不同嗎?追隨美聯儲的步伐,近來歐洲多國央媽們的貨幣政策已然不那麼寬松。歐洲央行10月會議上決定,將月度購債計劃從600億歐元削減至300億歐元,從2018年1月起延續9個月;上周四,英國央行十年來首度加息,將基准利率提升25個基點至0.5%,並表示未來三年內還將有兩次以上的加息;捷克央行緊跟著也上調了基准利率;接下來,波蘭和匈牙利央行也很可能尾隨其歐洲同僚……

跟還是不跟?這一次皮球踢到了亞洲央媽的腳下。如果不跟,隨著兩地利差的進一步加大,亞洲國家勢必再度面臨資本外流和貨幣劇烈波動的風險。這一次,亞洲央媽可能頂不住了……利差的走寬將提高貸款償還的成本,給一國匯率構成壓力,目前中國、馬來西亞、印尼、香港地區、韓國和印度都有很高的債務敞口。

日本依然維持-0.1%的利率,新加坡向來與全球趨勢“脫軌”,目前基准利率為0.6%,不過這兩國作為地區性避風港,流動性充沛。

但香港地區(利率為1.5%)、韓國(利率1.25%)、台灣地區(利率1.38%)、澳門地區(利率1.5%)、泰國(利率1.5%)和柬埔寨(利率1.55%)就沒那麼穩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央媽”都嚴重依賴美國和歐洲的融資。

本周,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央行將公布利率決議,市場廣泛預期其將按兵不動,但全球低利率時代勢將終結,只要通脹和經濟增長強健,“屈服”只是早晚的事。

那麼,在持續的博弈中,誰第一個頂不住?而中國又會不會跟?鮑威爾治下的美聯儲是否會一意孤行?《讀要聞 | 歷史性的脫鉤:美聯儲加息,亞洲居然一個國家都沒有跟》為你詳細解讀。

Part 2: 互聯網巨頭三季報全解讀

I. AT組合絕塵而去,步入國際競技場

中國互聯網巨頭三季報全數出爐,阿裡和騰訊這兩只大象舞步依然輕盈,遠遠地將二梯隊追兵甩在了後頭。

二季度的時候,阿裡和騰訊已經呈現強者愈強的態勢,而曾經被認為最有望取代百度挑戰AJ組合的京東和網易卻已顯露疲態,後來者翻越大山的“增長故事”開始遭到資本市場質疑。

而進入三季度,一二梯隊的差距進一步加大了,阿裡和騰訊大有絕塵而去之勢。

阿裡三季度(即2018財年二季)營收同比大漲61%,創2014年9月IPO以來最高增速;騰訊當季營收增速也是61%,創下2010年以來最高增速。相比之下,京東和網易收入增速在30%-40%的水平,而百度當季收入增速為29%。

在利潤方面,阿裡騰訊遙遙領先,京東仍在盈虧線徘徊,網易利潤增速甚至出現了下滑。

五大互聯網公司的差距也在資本市場上有所表現。上半年除了百度萎靡,其余四家齊頭並進,隨後網易率先掉隊,京東到了夏天也後勁不足,掉頭向下,只有騰訊和阿裡勢不可擋。



在龐大現金流的助力下,阿裡大力布局線下新零售、媒體、社交、金融、雲計算、數字音樂、在線視頻、內容分發等等。騰訊也在社交和游戲的雙引擎基礎上,大力向消費金融和人工智能方向拓展。

反觀京東和網易,雖然京東目前已經發展出物流、金融、到家等業務,但京東超過90%的收入來自電商,其生態布局也更多是圍繞電商平台展開。而網易超過七成以上的收入是來自游戲,雖然也在向媒體廣告、數字音樂、電商等領域拓展,但仍未形成強勁的增長極。

除了致力於自家業務的多樣化之外,騰訊和阿裡手握龐大的現金流,早就化身投資界的主力軍,廣泛撒網。前期的投入也開始迎來豐收。

由阿裡和騰訊分別“撐腰”的獨角獸們最近掀起上市大潮。阿裡系趣店在美國上市創下上百億美元市值的神話,騰訊系閱文、搜狗、易鑫也相繼上市。再早些,馬雲、馬化騰及馬明哲在2013年創立的眾安在線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也備受追捧。

有媒體統計稱,馬雲和馬化騰投資的公司中,擬上市的不下100家公司,這些公司的總市值將輕松超過10000億人民幣,甚至更高。

與此同時,打上阿裡和騰訊烙印的資本早已蜂湧而入國際市場,爭相加快跑馬圈地的步伐。

為何曾經的對手,如今格局已經大不同?阿裡VS京東,騰訊VS網易,究竟差距在哪?天風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曾提出,在互聯網領域,傳統公司規模越大,規模報酬就會遞減,像一個大笨象;而互聯網巨頭卻是貝加爾湖,規模報酬反而遞增。那麼,科技巨頭為什麼能打破傳統經濟學中規模與報酬的矛盾呢?現在的騰訊和阿裡甩掉國內追兵,已步入國際競技場,究竟AT的征途如何?讓我們跟隨《讀要聞 | 互聯網巨頭三季報:遠遠甩開追兵,阿裡和騰訊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一探究竟!

II. 電商爭霸賽,誰技高一籌?

夾在618購物節和雙11之間的三季度歷來是傳統的電商淡季。

但京東成功憑借“雙11收官後第二天發布”這個關鍵時點,以及“史上最高淨利”的三季度財報賺足了眼球。

表面看去,阿裡巴巴和京東的三季報均可圈可點,一個創造了2015年IPO上市以來的最高營收增速,一個創造了公司史上的淨利潤新高。

如果仔細比較阿裡和京東的財報,又會有何驚人發現?為什麼說京東在與阿裡的電商爭霸賽中存在核心劣勢?外國投資者如何評價京東財報的驚人表現?阿裡巴巴未來在哪些方面可能輸給京東。

在營收方面,京東當季淨營收8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9.2%;阿裡巴巴當季營收551.2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1%,創IPO以來最高增速。

乍一看去,京東的淨營收大於阿裡。不過與今年二季度相比,京東淨營收環比下滑了10.2%(從932億元);阿裡營收則環比上漲了9.8%(從501.84億元),表現更為穩定。



在盈利方面,京東當季基於非美國通用會計准則下(non-GAAP)的淨利潤22億元人民幣,同比大漲359%,創公司歷史新高,連續六個季度實現盈利;在美國通用會計准則下(GAAP)的淨利潤10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實現扭虧為盈,經調整後每ADS盈利23美分。

阿裡巴巴當季GAAP淨利潤174.08億元,同比上漲146%,非GAAP淨利潤221億元,同比漲71%,經調整後每股盈利1.02美元。對比可知,阿裡淨利是京東的十倍,EPS也是其五倍。



在現金流方面,京東當季的持續經營業務自由現金流為負2.45億元,遠小於去年同期的64.03億元,理由是發生了多項資本投資支出。

阿裡當季來自運營活動的現金為305.07億元,同比增加77%;非GAAP自由現金流225.05億元,同比漲61%,也遠超京東在過去12個月的運營自由現金流總和146億元,在該指標上更勝一籌。

在用戶數方面,截至2017年9月30日,京東過去12個月的活躍用戶數為2.663億,較去年同期增長34%,三季度的用戶數較擁有618購物節的二季度環比漲3%。

阿裡巴巴的年度活躍消費者在三季度增加2200萬人,截至9月底的12個月裡總數4.88億,同比漲幅在四個季度以來首次突破兩位數,在該指標上也更勝一籌。

在市場份額方面,Analysys易觀發布的《中國網上零售市場季度監測報告》顯示,今年以來,天貓和京東的市場份額穩居中國在線零售前兩名。天貓市場份額在二季度小幅下滑後,三季度再次發力,占據了全國網上零售市場近六成,京東始終在30%上下波動,阿裡又勝。



數據來源:Analysys易觀 制圖:華爾街見聞

在股價表現方面,京東周一收漲3.45%,報41.34美元,創9月22日以來新高,今年以來累漲62.50%,市值588億美元。阿裡巴巴周一收跌1%。不足185美元,報收11月3日以來最低,今年以來累漲110.16%,市值4726億美元。



上圖藍線為阿裡,紅線為京東,一年股價對比

京東與阿裡的核心差距在哪?阿裡究竟贏在哪裡?阿裡“新零售”有何風險?外國投資者又怎麼看?《讀要聞 | 當京東開始強調利潤的時候,阿裡已經贏了?》給你答案。

Part 3: “大師”們在投什麼

I. 如何破解“巴菲特式”煩惱

手握巨額現金卻花不出去,這是典型的巴菲特式煩惱。而本周公布的13F文件則表明,巴菲特的煩惱更大了。

截至三季度末,“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持有的現金及等價物進一步上升,已經達到1090億美元。

而過去曾誓死不碰科技股的“股神”,在三季度再度增持390萬股蘋果公司股票,目前已經持有2.6%的蘋果流通股,躍升第五大股東。

此外,巴菲特加速減持IBM,三季度賣出了1076萬股(約32%),令總持倉降至3700萬股,名義價值從峰值的130億美元降至50億美元,正式宣告自己在科技股上的第一次“試水”失敗。

巴菲特2011年開始高位買入IBM,巔峰時期一度持有8100萬股,但過去幾年IBM表現不佳令股神深度套牢,從去年底以來,巴菲特共減持了54%的IBM股份。今年以來美股屢創新高,但IBM股價累計下跌逾10%,是道指表現第三差的成分股。

巴菲特的減持股中,還有Charter通信和富國銀行。

綜合三季度的13F文件來看,除了一個勁兒的買蘋果股票,巴菲特依然沒有找到既符合“巴菲特美學”,又能大規模配置的資產目標。繼卡夫亨氏終止惡意並購聯合利華後,伯克希爾又無緣美國電力巨頭Oncor的收購案。短短六個月內連折兩陣,更加凸顯了1000億美元的“煩惱”……

巴菲特曾說過,希望一直將現金控制在200億美元左右,現在的逾1000億美元顯然不合股神心意。大筆現金趴在賬上不產生收益,已經令投資者抓狂。被逼到牆角的股神,或許只有兩條路可走……

回購和分紅,股神會選擇哪條路?他手頭還握有什麼股票?接下來又會關注什麼?《讀要聞 | 除了往死裡買蘋果 巴菲特還有什麼招?》為你解讀。

II. “時間旅行者”眼中的投資機會

孫正義被稱作投資領域的“時間旅行者”,這其中有兩層含義。

一個是孫正義著名的“時間機器理論”,即利用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之間的差距,先在較為發達的美國發展業務,待到時機成熟殺回日本,然後再擇機進軍中國和印度,這猶如駕馭著時光機在過去和未來間穿梭。

而另一層含義是對孫正義的神化,仿佛他來自未來,精准地知道每一次科技浪潮的潮起潮落,成功地站上了每一個風口。

1981年,他在計算機普及高潮來臨前,從PC硬件起家;90年代中期開始布局互聯網,投資雅虎和阿裡巴巴,經歷了互聯網泡沫時代的沉浮;

之後他看好移動互聯網,2006年收購了日本第三大運營商沃達豐日本,2012年收購了美國第三大運營商Sprint。

也這就是在這一時期,iPhone橫空出世,激活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甚至有媒體稱,當年是孫正義極力向喬布斯“推銷”移動通信,激發了蘋果做手機的靈感。

混沌大學創辦人李善友近日在回顧孫正義的投資歷程時,連連稱道:“毛骨悚然!”似乎只能把孫正義當作從未來穿越到現在的先知,才能解釋他如此精准地預見未來的能力。

那麼,這一次“時間旅行者”看到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手握千億願景基金((Vision Fund))的他又是如何押注?《大特寫 | 物聯網時代的王者之路——解析孫正義的投資邏輯》帶你走近孫正義,一睹他掌握未來世界的野心,並為你詳細解讀他獨樹一幟的投資邏輯。

III. 這會是終結資產盛宴的第一槍嗎

過去十年全球央媽大力開閘放水推動了一場全球資產盛宴。歷史第二長的美股牛市進入第八個年頭,高收益債市場也隨著股市一起節節攀升,為了追求一丁點超額收益的投資者甚至將高收益債收益率推低至30年期美國國債下方。

但過去兩周,市場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投資者開始逃離高收益債,湧入投資級債券和國債市場。

資金加速湧入令美國國債收益率曲線進一步走平,甚至朝倒掛進發。一個月前,10年期美債收益率比2年期美債收益率高0.86個百分點,上周一度縮窄到0.67個百分點,上一次出現這種情況還要追溯到2007年11月,經濟衰退來臨之前。



全球最知名的兩大高收益債ETF遭遇大幅拋售。iShars iBoxx 高收益企業債ETF(HYG)在上周四紐約時段午盤成交量跳漲至平時的五倍有余;而SPDR Bloomberg Barclays高收益債ETF(JNK)成交量也達到平常的六倍有余,並且連跌了七天。

價格跳水也令高收益債券走勢與美股出現嚴重分化。



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某些特定板塊的高收益債價格跳水,而是股市和債市風險出現明顯分化,為2016年年初以來首見。

有人充耳不聞全球四起的通脹聲,有人對央媽出於憂慮金融穩定風險提前退出寬松政策的可能避而不見,只要音樂不停,就繼續閉著眼跳舞。

但這一次,狼可能真的來了……這次的異象為何會出現?難道是經濟衰退迫在眉睫?是否會拖累股市?而關鍵的轉折點又何時會出現?《讀要聞 | 所有人都在盯著這張圖 這會是終結資產盛宴的第一槍嗎?》為你解開謎團!

Part 4: 世紀大收購的“背後”

I. 靠“獵食”壯大的博通

上周,全球最大半導體制造商之一博通(Broadcom)在其官網上以每股70美元現金加股票方式向高通(Qualcomm)提出收購要約,交易總價值1300億美元,堪稱科技產業史上最大的並購案。高通已經表示拒絕。

在博通對高通的收購提議中,包含250億美元的淨負債。該收購提議在博通董事會獲得全票通過。

消息傳出後,市場目瞪口呆。兩大半導體巨頭為何突然之間要一個吃掉另一個?博通此次“突襲”在時間上可謂精准。為何要選擇這個時間收購高通呢?博通“戰書”已下,高通到底“從不從”?《讀要聞 | 一場1300億美元的“世紀之戰”:博通“硬上弓” 高通從不從?》一文對此做出了分析。

在表面上來看,自身就是通過收購成長起來,還特別擅長“小吃大”的博通,選在高通自身麻煩不斷、“前景暗淡”的時候出手,可謂獵食者本性盡顯。

博通的前身是安華高,安華高的前身是安捷倫的半導體部門,而安捷倫是1999年從惠普獨立出來的。

所以滿打滿算,博通前身安華高實際上已經有50年的創新經驗,開發了大量擁有知識產權的產品體系,擁有超過5000項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專利。

可以說,安華高與其他的科技巨頭一樣,都是以創新起家。正是這種創新,讓其在射頻前段器件領域成為全球領先的公司,並帶來巨量現金流。

此後,通過創新獲得產業一席之地和巨量現金流後,安華高的“性情”大變,開始一路收購,其中較大的一筆發生在2013年末:66億美元買下了LSI,從此從正式進軍主流芯片制造行業,成為全球第9大半導體生產商。

嘗到了不用自己“吭哧”創新,可以通過並購快速成長甜頭的安華高,很快完成了第二次鯉魚越龍門。 2015年安高華以370億美元吞並博通,此可謂以小吃大經典戰役:當時博通的營收是安高華的兩倍。

此次並購後在2016年誕生的“新公司”就是現在的博通。安華高通過吃掉博通,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手機、數據中心和物聯網方面地位,在專利持有量方面成為全球第九大半導體公司。

緊接著,剛剛誕生的新博通就在2016年發起全現金59億美元(包括債務)收購博科,加強自身在數據中心和雲計算領域的地位。目前這筆交易雖然仍受制於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審查,但博通將通過將注冊地從新加坡轉到美國來規避這一問題,順便為收購高通鋪路。

II. 科技產業正進入“帝國時代”

盡管以獵食為生壯大的博通,選在高通自身麻煩不斷的時候出手,是獵食者本性盡顯。

而現在擺在博通和高通面前的障礙,除了股東對出價的“意見”之外,還有監管的障礙,畢竟合並後博通的體量將僅次於英特爾和三星。

然而,以上都是表面上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通過創新和競爭爭得一席之地,並開始“引導”人類發展方向的科技產業,其發展模式正在發生質的變化。

獲得優勢的巨頭們仿佛已經“老了”:已經很久沒有貢獻讓自己登上如今地位的突破式創新,所有人都在忙著築高城牆,防止後起之秀的沖擊,並伺機吞噬現有和潛在的競爭對手。

此次博通要吃高通,背後的獵食關系可謂非常具有代表性:表面上是被吃對象的高通,同時還在吃“別人”的過程中,簡直就是一場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大戲”。

不管此次博通收購高通會不會成功,都改變不了整個行業向前發展的方向。

通過創新占地盤在該行業中已經“落幕”,同時競爭也已經退居次要地位:你被吃掉不是因為直接競爭對手太強你太弱——“捕食者”一般來自於另一個與自己無直接競爭關系的“細分領域”。

在原始荒野開墾完畢之後,各個成長起來的巨頭們開啟了帝國時代。

你知道嗎,高通和博通其實是“一路人”!其間有讓人眼花繚亂,堪比驚悚劇般的一連串的“出人意料”......這一並購“行動”的意義其實已經完全超越了並購案本身。它背後有怎樣深刻的意義?讀一讀《大特寫 | 創新和競爭已退居次席 科技產業正進入“帝國時代”》。
樓主
上一頁1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