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你没被掏空 因为你本来就空(图) | 温哥华财税中心


你没被掏空 因为你本来就空(图)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无论是“葛优躺”“北京瘫”还是神曲《感觉身体被掏空》,其实都是想表达一个意思:生无可恋。

  

  网民模仿葛优躺(图源:VCG)


  这也是葛大爷那张来自1993年的剧照爆红的原因:他那唏嘘的须根,空洞的眼神,颓废的身体语言,直观地阐释了“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当你心里有一万匹草泥马在奔腾又不想说话,给对方扔一张葛大爷的表情,他应该就秒懂了。

  一样东西成为爆款,必定因为它对某种社会心态有所投射,或者说,它扎到了某一社会人群的痛点。为什么生无可恋的感觉有时候这么爽?为什么我们就是想这么瘫着,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想干?有评论认为,“这样绝望特质的发言,是青年人洞悉并受困于自身无能的‘丧(sàng)文化’的崛起”,并列出除“葛优躺”之外丧文化的代表形象:强颜欢笑的网红青蛙佩佩、来自日本的随时瘫软的懒蛋蛋、眼角有泪的咸鱼(你一定知道周星驰那句话“人没有梦想,跟一条咸鱼有什么分别”)。

  这当然是一种自嘲。没有人能真的接受自己是一无是处的废物,但既然努力不一定能奏效(就是所谓“上行通道受阻”),那就以一种颓废、消极的态度来消解这种面对现实的无力感吧。


  这样的事情,很多作家也干过,不过他们的反抗方式很文艺,并发展出一种“颓废主义”。学者薛雯在《颓废:人类身体与精神的文化症候》一文中指出:“颓废意识的发生一般与人类的自我认识、处世态度与身体力行相关。”在另一篇关于颓废的文章《“颓废”的美:城市的另一面》中,薛雯称“颓废是后工业文明众人的状态的集中表现,从而成为城市人的应世方式之一”。颓废者执行“自我原则”而非“现实原则”,以艺术化的个性活动方式对抗社会并进行超越,超越现实社会的矛盾但并不求生化,其典型代表就是不愿入仕途的贾宝玉——既不肯屈从,也不肯媚俗,更不愿意高蹈升华成佛成仙。

  身处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并不具备从理论层面解读颓废的能力,但他们在现实中不断受挫的经历,让他们直觉地反思“你必须努力,努力一定会成功”的成功学,并用“我可不可以不成功”“我就是个废人了那又怎样”等姿态来完成消解。


  日本作家奥田英朗写有《精神科的故事》,描述了现代人“身体被掏空”的种种病症:病例一,38岁的大森和雄,积劳成疾,持续腹泻,“内脏就像乱了套的班级一样”;病例二,35岁的田口哲也,常年压抑情绪,于是生殖器反常地持续“暴起”,就像为主人忍气吞声而愤怒一样;病例三,33岁的岩村义雄,总觉得烟头没熄掉,家里会起火,自行诊断为强迫症……

  幸运的是,这些病人遇到了一位名叫伊良部一郎的精神科医生。他的诊断方式,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给病人打上一针,接着才因势利导,引导他们走出个人困境。比如针对持续腹泻的大森和雄,他如此建议:“你可以试试在繁华的商业街上暗杀地痞流氓。”因为这不过是麻醉剂的一种。“你会被人家追杀啊,对吧?连小命都难保的时候,你还有时间为家庭和公司的事情烦恼吗?”

  不是每个病人都能遇到像伊良部一郎这样的怪咖医生,人生的路还得自己走。在为《精神科的故事》第二部《空中秋千》做宣传时,编剧、作家史航谈及两种人生态度。一种是虚度,不服从、不迎合主流的价值体系,只迎合自己。在他看来,虚度是人生的真谛,他本人就在忙着虚度光阴,重要的是“度”,是在感受。另一种是虚耗,“该上班但不想上,想去网吧打游戏又觉得自责,特别困还不能睡觉,一下午在网吧掐着大腿不能睡觉,第二天被扣工资,这就是虚耗”。和虚度不同的是,虚耗“哪样都没有做到,在这个矛盾体中内心纠结,还完成对自己的鄙视”。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中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