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养老金成为一笔"糊涂账"?(图) | 温哥华财税中心


养老金成为一笔"糊涂账"?(图)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在北京工作的王小姐近日去社保局打印社保流水单。她发现,自己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里本息合计的钱远远小于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之和。

  

  当王小姐知道单位缴费20%全部拿去给退休人员发工资,只有自己交的8%留在个人账户里时,她的第一反应是,原来单位除了工资之外还额外付了这么多钱,那如果不是把钱交了养老保险,单位或许还能多发点工资呢。


  如果王小姐再对制度了解多一点,她就会发现,即使流水单上的8%,也不过是一张有政府背书的“白条”----她交的钱早已和单位交的钱一起给退休人员发工资了。

  王小姐就纳闷了:既然单位和个人交的钱都拿去给退休人员发养老金了,那为什么还要区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呢?个人账户资金数量又对未来养老金有什么影响呢?

  养老保险与每个参保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但对于这笔每个月都要被扣除的、占到工资1/4强的资金能够带给未来多大的保障,绝大部分参保人就像王小姐一样完全没有概念。

  这并非是参保人不够聪明理解不了政策,而是因为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为了承担太多的责任而设计为一种非常复杂,政府、个人、单位责权利都不明晰的制度。

  当前养老保险基金最受诟病之处是在执行中把“统账结合”变为了“统账混合”,与制度初衷相背离,财务上变成了一本“糊涂账”:参保人不知道个人账户与养老金水平有什么关联,政府也不清楚十多年来数万亿的财政补助在多大程度上弥补了转制成本。

  “混账”的弊端

  “混账”这个词听起来像骂人,但它确实是业内人士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财务运行模式通行的名称。“混账”是指本应该各自独立的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却在混合运行。


  我国从1997年正式确立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统账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模式,它把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的“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结合起来,是一种“部分积累制”的基金模式。

  “统账结合”当时在世界上独此一家,被认为是制度创新,其初衷是想把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优势都发挥出来,目的是要实现预期稳定和多缴多得。

  到2014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制度的参保人口为3.4亿,其中在职职工为2.5亿人,8500万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制度的赡养比为2.9:1。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珍认为,当年建立个人账户的立意有两个,一是希望通过在职时个人账户基金积累减轻下一代负担,二是希望个人账户形成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

  “统账结合”把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时,两者之间却并没有设立“防火墙”,基金完全是混合管理的。

  从现收现付转向部分积累制必然会产生转制成本,国有企业退休老人没有任何缴费就进了制度,本来由国有企业承担的养老金转由养老保险基金负担,政府理应对基金进行补偿。

  但是,政府并没有这么做。当年养老保险改革本来就是作为国企配套改革措施推出的,国企困难财政没钱,于是,政府采取了提高养老保险费率的办法,让全体参保人来分担转制成本。

  由于基金在创立之初就缺了一大块,即使企业以高达20%的费率缴费,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收入仍然不足以支付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支出,在“混账”管理之下,地方很自然就想到拿个人账户的钱去弥补社会统筹的缺口。

  中国政法大学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胡继晔说,既然基金混账管理,那个人账户肯定要被挪用。事实也是这样,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1997年建立的,1998年就有地方挪用个人账户资金去发放养老金。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中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