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Lipont Place力邦艺术港:活动场地租赁,拍摄场地租赁!

四代高考生自述:改变命运的考试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插队时期,通过推荐上大学或者工作是改变我们人生轨迹的唯一方法。只要进了学校或有工作,就不用每天饿着肚子去地里干活,这是多幸福的事情。

  1971 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了工作,而且还是在一个地级市的行政单位担任行政干部。就这样,一直到 1977 年 10 月底恢复高考消息传来,那时我 27 岁,已为人父。

  我很犹豫是否要参加,一是领导不同意,认为我已经工作并能胜任,比推荐上大学的学生写作水平还高,所以用不着上大学;二是工作也比较忙,每天需要奔波于各个乡镇写东西,根本没有时间去复习;三是没有课本和复习教材,更没有老师会在校外辅导我们这样已经参加工作的人。


  但从心里,我已经厌倦了行政工作,恢复高考就像是在绝望生活中看到了一丝光明,我不想错过。最终,在各种努力下,我走进了 1977 年 12 月的高考考场。

  高考那天,我记得很清楚在市一级的第一中学进行。当时参加高考的人很多,第一天考试时,上午考场的 25 个座位都坐满了,但是到下午开考时人就开始变少。第二天上午只来了不到 10 个人,考场还剩下 1/3 左右的人,考第四门功课时,就只剩五六个人,好像很多人都缺乏信心。

  最终我考上了兰州大学医学部,在我们县,我是初中升高中的第一名,全市也能排到前三名。就算时至今日,二项式定理等数学公式我还能记得七七八八。说实话,我总觉得老三届学生(1966 年 -1968 年三届高中、初中毕业生的统称)的底子都比较厚。回想那些上山下乡和在机关里的日子,可能作为一个老三届,我从心里还是喜欢学术的道路。

  我的大学,班上有不到 30 名学生,1/3 拖家带口的多是老三届学生,年龄大的超过 35 岁,小的只有 16 岁。老三届这批学生会把高考称作 " 改变人生的末班车 ",觉得机会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学习起来也异常刻苦。那时候我们属于不带工资的学员,每月有 23 元助学金、15.5 元的生活费。生活费以粮票(饭票与菜票)形式发放,粮票包含 31 斤粮,其中 60% 为细粮(馒头),40% 为粗粮(苞米面),每天的生活费平均不到 5 毛钱。

  我还记得医学部的 " 标准食谱 ", 每天早上起来,早餐就是二两馒头加一个免费的酱油汤。那时兰州大学医学部的标准食谱就是放置一个大桶,桶里面有几个勺子可以用来盛汤,汤是酱油加开水,免费供应。中午就是馒头加炒大白菜,晚上是大白菜炖粉条与馒头。家在城里面住、生活条件好一点的学生,可以回家打打牙祭。我们基层、地级市上去的学员就没有办法改善伙食了。


  一直持续到 1980 年底伙食条件才开始慢慢改善,那年取消了粗粮。1982 年快毕业时,学校旁又开了两个教职工食堂,如果个人经济比较宽裕可以到教职工食堂里面吃一顿饺子;学校大门口也有了 1 毛 7 分钱一碗的牛肉面,家庭经济条件允许,一个礼拜可以去吃一顿。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生活有了更多的光明。80 年代我们最喜欢的一首歌叫 " 明天会更好 ",那时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唱,那首歌给我们激励,让我们心潮澎湃、充满活力。

  直到去年我才进入半退休状态,能做了一辈子医生,最感谢的,是我的妻子。在我为人父的时候支持我走进考场,而后带着两个孩子让我念完了大学,她为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给予了我无比的支持。


  因为我的经历,所以对子女的学习会关注比较多,但现在回过头来看,理念上还是有一些问题。我们老是用过去吃过的苦、学习条件如何差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其实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他们都觉得哪年哪代了,只会觉得我唠叨。确实,我们的经历有一点魔幻,讲起大饥荒的年代,孩子们都不信。不过幸好,子女也都考上了 985 高校,有了不错的工作。

  1981 年考生张梓琴 :重新开始重视和尊重知识的年代

  我是 81 级的高考生,从青海省西宁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在我的记忆里,那是个令人振奋的年代,是重新开始重视和尊重知识的年代。1979 年改革开放,社会开始涌现出很多新鲜事务和新鲜的思想。那时高考恢复不久,我和我的同龄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我们发自内心的憧憬和向往未来,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回望当年,我们年轻、朝气蓬勃、带着理想主义。

  我很幸运,生于 1964 年,家中还有兄长和姐姐 5 人,他们都生于四五十年代,只有我参加了高考。而且,还很幸运的遇到了一位改变我一生的老师。

  就在高考前,我的父亲从一家国营企业退休,那时候子女可以接父母的班,能够进入国营工厂也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而高考招生的学校并不多。像北京就只有北大、北师范等 4 所大学在我们这里招生,真的是万里挑一的录取率。所以摆在全家面前的问题,就是我要么立刻去工厂接班;要么继续参加高考,错过接班的机会。在经过了几个弥漫着焦虑气息的夜晚和父母的期待中,我勉强决定听从了他们的劝说,先去工厂看看。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加西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