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的学霸全才给华父母怎样焦虑?

在本届冬奥会上,出现了很多学霸全才的面孔,他们不仅在体育节大放异彩,还在学业上取得令人欣羡的成绩,甚至还有像苏翊鸣那样的选手,不仅夺得中国男子第一位单板滑雪奖牌,还曾出演过《智取威虎山》《狼殿下》等影视作品。冬奥运动员的学霸背景和他们身兼数长的多元斜杠发展,他们身上那种个人素质满分、学习成绩也满分的成长亮点,成了本届冬奥会的亮点话题之一。
除了对他们自身个性、才华和经历的挖掘,社会舆论将相当多的关注投射在了冬奥学霸全才的家庭背景和父母身上,无一不在揣测:怎样的父母,才能教导出这般优秀的学霸全才?需要多少的金钱和怎样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这样一个学霸全才?这样的成功,是否可以复制?
在中国的语境下,这些话题背后的讨论、挖掘和揣测,归根结底都源自一种身份的不安:在当今的中国,究竟怎样才算是“精英”?如果冬奥学霸们和他们的家庭才是理想的,那么自己是否属于“中产”,还是连“中产”都够不着边?
要想理解这些话题背后的复杂情绪,就必须先去理解中国的中产阶层,更要去理解他们的社会处境和焦虑根源。否则,很难理解中国父母对他们的浓厚兴趣,以及这一代人对这一现象的复杂情绪。

冬奥学霸全才话题背后的中产焦虑
中国的“中产阶层”,是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新兴阶层,特点是社会处境远高于劳工阶层 (例如拥有相对舒适的住宅和工作环境) ,文化生活也远远丰富于劳动阶层 (例如更有权利参与文化生产,并享受参观博物馆等文化体验) ;但较之于社会最有权势的人群,中产阶层是非常焦虑的:他们承担风险的能力要远低于真正的富人,一场大病就可以让一个中产家庭出现阶层下滑。
或许,在中产阶层的父母群体之中,埋在心底的最大心愿,是如何通过教育的手段让子女保持相对的优势。中产阶层父母最恐惧的,就是子女不能继续维持自己好不容易赢得的社会地位;而对于自身,最直白的焦虑就是:“我真的属于中产阶层吗?”单从拥有资产的角度,中产阶层承担的房贷之重,就会让他们经常陷入自我怀疑:自己的相对优势,到底是不是一个假象?
此外,中国社会转型急剧加速,很多西方发生了几十年、几百年的变化,一夕之间就实现了;中国社会不像西方社会一样,会借助文化品位来区别中产阶层和劳工阶层的能力;相当多的中产家庭,还没有意识到文化品位的重要性。所以,西方社会普遍认可的中产阶层特色 (通过消费表现品位) ,在中国的市场基础上似乎也并不完全适用。甚至,那些已经实现了阶层越迁的中产阶层们:他们出身农民、工人家庭的背景,是不是也给了他们更加节省的消费观?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正在热议:
![]() ![]() |
![]() ![]() |
![]() ![]() |
![]() ![]() |
![]() ![]() |
![]()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