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Lipont Place力邦艺术港:活动场地租赁,拍摄场地租赁!

从诺奖学者到学术骗子韩春雨事件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纷纷扰扰两年多,“韩春雨事件”终于有了新进展——河北科技大学日前公布调查结果,认为撤稿论文已不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韩春雨本人也回应称,实验设计有缺陷、研究过程不严谨。

  提起韩春雨,对科学圈稍有兴趣的人想必都不陌生。两年前,因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诺奖级”研究成果,这位籍籍无名的年轻副教授一鸣惊人。

  可没过多久,“无法重复实验”的质疑四起,经历“撤稿”等几番风波后,事件落得一地鸡毛。科学容不得“掺假”“兑水”,面对潮水般质疑,相关方面惟有给出明确、细致的交待,才是对公众负责、对科学负责。


  

  “韩春雨事件”最终会作何定论,科学界自会有评判。但单一事件的是非之外,恐怕还有更值得深思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科研领域的成功与失败。

  科学发明的过程注定艰难,特别是要取得突破性、颠覆性的重大发现,更可能是“九死一生”。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失败太过平常,才需要舆论报以宽容之心,也正因为成功太过难得,才需要公众少些炒作的冲动。可审视“韩春雨事件”,我们看到的恰恰是相反的图景。


  论文刊发之后,科学界、媒体极尽溢美之词。可是,仔细观之,讲科学的少、说故事的多,诸如,“副教授十年没发文章,一夜变成‘诺奖级’科学家”,“‘出身不好’成果却超越哈佛”等等,如“放牛娃逆袭”一样,草台科研班子的励志故事感人至深。

  


  “各方宜谨慎对待,不宜给予过高或不必要的支持”,学者们苦口婆心劝说,也没挡住纷至沓来的荣誉、资金,一时间韩春雨暴得大名,被推上了科学王座,晋级之速令人叹为观止。然而,随着质疑声浪渐高,其跌落同样急速,即使事实尚不清楚,可懂或不懂的人都想踩上几脚。且不说真相如何,但于舆论而言,面对科学研究,这种非黑即白、成王败寇的极端逻辑,本身就很难站住脚。

  极化思维背后,凸显的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韩春雨声名鹊起后,校方、地方政府、社会企业等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绑在这棵“大树”上,只是它们形成的不是“科学共同体”,而是“利益共同体”。当纯粹的科研被掺杂进了政绩、利益等诸多因素,就远不是个人所能控制的了。再加上舆论推波助澜,事件主角更像是这场跃进中的一个只能配合的随波逐流者。

  

  所谓科学素养,一方面是指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是成熟心态。面对科学问题也好,我们的评判不应该只有好、坏两个选项,如果眼睛只盯着名利,很可能会忽视真假、过程性等基本的科学事实与规律。从这个角度讲,“韩春雨事件”是一堂科学课,也是一堂社会课。各界如若能从中吸取些教训、总结点经验,其也算得上有些积极的社会意义。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加西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