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Lipont Place力邦藝術港:活動場地租賃,拍攝場地租賃!

[華為] 清華為什麼成不了世界一流大學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最近好多人問我,賈老師你有沒有看《無問西東》啊,應該是你的菜。我記得點映那天晚上,孫忠懷老師在朋友圈大贊這部片子,便想著周末去看。說也奇怪,仿佛冥冥之中有某種原因或聯系,我今天下午去深大下午茶,臨出門前順手就拿了《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這本書,電影開始的時候,我差點被手上的書嚇到了。

  之前怕劇透沒讀任何影評,現在寫個簡評,是我對這部片子的理解。在我看來,這是一部關於“道統”的片子。用四代清華人的故事,闡釋何為知識分子的責任、道德與意義。當然,我認為這個初衷當然很好,當下甚至談這個話題都需要一點勇氣。何為中國知識分子的道統?傳統上即曾子所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但是,我並不覺得用清華穿起來的這四個故事,足以向觀眾闡釋“道統”為何物。電影固然需要簡單化處理,然則太簡單和隨意的素材反而會傷害本意,選取的四個故事,距離“道統”都比較遠,而清華校史中,當然有更好的素材去體現清華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之精神。比如王國維自沉昆明湖,比如陳寅恪為之撰寫的紀念碑銘,那是一種超越了王朝更迭、家國離亂的境界。

  這種境界是什麼呢?陳寅恪說得很清楚: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陳寅恪是把中國傳統的“士”之道統,演繹嫁接到現代西方知識分子的學統上,即獨立而自由地追求真理,而真理是全人類的,是不分古今中西的。清華校歌中的“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就有這個意思在。

  我不能批評導演沒有拍什麼,但就是拍出來的這幾個故事,境界和旨趣,都大大降低了清華大學應有的高度。我來按照我的理解簡單分析一下。按時間看,第一個故事是梅校長對學生的教誨。第二個故事是西南聯大與十萬青年十萬軍。第三個故事是舍得小我為國家立功。第四個故事是造福社會的為己立德。


  總之,四個故事就是立德立言立功。這是叔孫豹的“三不朽”。人生在世,如何獲得意義?這“三立”就是人生的意義,解決了人對終極意義的追問,從而可以流芳百世,千載留名。但這還是一種中國文化本位主義的視角,是一種簡單的、粗暴的對清華的理解,對人生的理解,並沒有認真汲取清華的思想資源。

  什麼思想資源?現代性轉型的資源。清華的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諸位大佬,終其一生,其實只在思考和完成一個命題:中國的現代化轉型。中國何以從一個兩千年的帝制國家,轉型成屹立於現代世界的共和國家?這其中有很多次級的小命題,梁啟超思考的是政治轉型,王國維思考的是學術轉型,陳寅恪在紀念碑銘裡則表達的是知識分子的使命轉型。


  換句話說,百年的中國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命題就是現代性。大學本身就是現代性的產物,清華大學最開始的定位是留美預備學校,屬外務部辦理。北大的大門朝著西開的,為什麼中國大學追溯校史只追溯到晚清,而不願意追溯到漢代的太學呢?因為大學就是西方的產物,就是晚清時歐風美雨的改造成果。

  從這部片子看,導演和編劇對現代大學以及大學精神的理解,確實太狹隘太淺薄了,只到立言立功立德這樣的層次。拿廣告公司這事兒來說,上大學教我們行善積德嗎?或是正心誠意嗎?或是止於至善嗎?是,但不全是。我這十年裡去過清華不下十次,很少有清華人能夠找到王靜安先生紀念碑,那上面寫著陳寅恪對於真理的理解,同樣也是對大學要義的闡釋。

  綜上所述,近代以來的大學的學統和道統有兩個層次,一個是知識分子對中國現代轉型的焦慮和探索,一個是在轉型中如何超越中國問題,對全世界、對全人類的真理貢獻。然而,編劇和導演,都沒有觸摸到這兩個主題。他們真的不了解清華吧。

  同樣,如果清華僅僅只是把又紅又專的愛國主義和立功主義作為自己的傳統,而沒有意識到上述兩個問題的話,清華永遠成不了世界一流大學。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加西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