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Lipont Place力邦艺术港:活动场地租赁,拍摄场地租赁!

“减负”真功夫,也应放在校外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减负”成了这次上海两会上的热议话题。虽然这是一个老议题了,但是,这并不代表问题就没有解。

  过去,总认为“减负”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责任。结果,这些年,校内的课业负担的确减轻了很多,但是,校外的负担反而“趁虚而入”,让孩子、家长在各种培训班疲于奔命。

  所以,在目前的互联网环境、课外辅导班成为“重灾区”的背景下,“减负”的真功夫,也应同时放在学校之外,这还需要教育部门与工商、网络等部门协力共管。


  首先,要针对性地构建正常的舆论环境,对于一些辅导机构在自媒体平台上恶意“恐慌营销”的,要出拳整肃。

  现在,培训营销号成为一些家长的焦虑之源。营销号精准地在“妈妈圈”里营造了一种教育恐慌的氛围,“别人都已经报了XX班,已经学到4级、5级,你们家孩子再不学就完了”。


  比如,他们大肆渲染小学、初中的录取率是如何“万中取一”,比考上北大、清华还要难。朋友圈里经常传播的本科家长都做不出来的“一年级题目”,很多也是这些辅导机构的“营销杰作”。甚至,有的机构恶意误导家长:进入某学校“牛娃”的标准是,四五岁认识两三千汉字,能讲500字的故事,会自主拼读英语……一个成年人才认识多少个汉字?一本《红楼梦》也不过用了4462个单字。一些培训机构的自媒体,却要撺掇家长让四五岁孩子认识两三千字,这种营销之毒猛于三聚氰胺。


  在这种恶意营销之下,家长被裹胁其中,某些辅导班俨然成为“标配”,甚至要连夜排队报名。教育部门、网络部门应线上、线下共管,不能让他们继续兴风作浪。

  其次,之前被曝光的不少违规的“教育机构”,本身并没有教育方面的资质,往往是注册一个“咨询公司”,就公然“招生”。他们在教育部门的传统监管视野之外,工商部门又无力监管他们,这就形成了监管空白点。这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机构,是“减负”的最大阻力之一。教育、工商等部门应该形成新的监管模式,做到精准监管。

  第三,一些学校、教师对于教学APP、网络的滥用,也成为“减负”的新阻力。不少老师通过网络、APP布置、抽检作业。孩子几点几分完成、家长有没有及时监督、“打卡”,老师用APP一查,一目了然。这容不得孩子、家长有缓冲、腾挪的空间,而且把课后辅导的压力,全都传导给了家长。孩子之间注定是有竞争的,课业也有其必要性。但是,至少要杜绝攀比、跟风报班成为“减负”新问题,特别是要防止培训机构兴风作浪,搞恐慌营销,让孩子过早地陷入无谓的“学习负担”中。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加西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