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Lipont Place力邦艺术港:活动场地租赁,拍摄场地租赁!

回避学习如同清政府的闭关锁国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古人描述刻苦学习时用“锥刺股、头悬梁”,讲明学习是逆流而上;又有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夜读”,说明学习非有顽强品性而不能完成。由于学习的艰辛,厌学就在所难免。那么,人就必须学习吗?有没有选择的余地,不学或者少学一些,不那么辛苦能行吗?本文以清朝时期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科技中态度转变为例,观察学与不学两种态度所造成的后果,以大见小,说说个人在学与不学之间的选择对未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明朝末年,由于沿用的《大统历》经常出错,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为首积极学习西方历法,并上书万历皇帝设立历局,经皇帝批准后成立历局进行历法修订工作。历局的成立不仅促进了西方天文学的引入,也成为西学东渐的契机。先后有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罗雅谷四位传教士应徐光启召请进入历局参与《崇祯历书》的修订工作,期间产生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远西奇器图说》等介绍西方科学成就的着作。

  但《崇祯历》还没来得及颁布,明朝即被满清政府取代,汤若望将《崇祯历》经过删改,更名为《时宪历》献给了满清政府。也许是清朝初入中原的原因,皇帝并不反对百姓钻研天文,从朝廷到民间都可以学习天文,还以学《崇祯历书》为时尚。书中大量引进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讲解“地球”的概念,介绍球面和平面三角学以及黄道坐标系,这在当时算是最先进的天文学理论。这一时期,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Verbiest,1623-1688,1658年来华,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1688年死于北京)口授,清钦天监官员刘蕴德、孙有本、徐瑚等多人笔受而成《新制灵台仅象志》(1674年),该书共十六卷(含图二卷),前四卷主要为物理、力学知识,主要包括了材料的强度,成为介绍变形体力学的第一部着作。此外,该书还较多地介绍了物质的比重,重心与稳度,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螺旋) ,以及单摆等知识。这本书应该算是在中国介绍变形体力学的最早着作。


  在封建王朝的集权统治下,传教士的活动,包括科学传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皇帝的喜好。在清政府初期对传教士的政策相对宽松,顺治帝去世以后,杨光先为钦天监职位之争(百度百科(杨光先)说他被任命为钦天监监副,但他有自知之明,不懂历法,于是上疏请辞。清朝政府将其提升为钦天监监正。杨光先被迫上任,只好编纂《不得已》一书以自明心志。或许杨光先不是为了当官,就是一种看洋人得势的不爽?)上书《请诛邪教疏》,提出“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可见拒绝学习的决心有多强)。该事件在鳌拜主持下判汤若望凌迟,经孝庄皇太后斡旋下未被执行,南怀仁被流放。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杨光先与洋人的这场争论中,洋人都保住了,却处决了与传教士合作的中国人如李祖白(与汤若望合译《远镜说》,介绍伽利略的望远镜)等人。


  康熙亲政后,积极鼓励向西方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康熙是一位“西学东源”说的倡导者,即西方的科学来源于中国,说“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国算法”。如今在许多描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书籍中经常会说到“某某科技中国欧洲早了若干百年”, 有些资料中也能读出西学东源的意味,我们不抹杀中国在古代取得的科技成就,但有些古代成就和西方科学体系还是存在着较大区别,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某某科技中国欧洲早若干百年”,这样的说法是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使用语,李约瑟(1900-1995)是英国近代科技史专家,他用此语,是“洋人”站在了对中国古代科技欣赏和赞扬的角度,通过对比向欧洲介绍中国的古代科技成就。同时他可能也有一个局限性:由于李约瑟是在西方科学体系下养成的思维习惯,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理解必然会套用西方的科学思维,而不会利用中国的五行、阴阳等理论。这样,就很容易把中国古代科技描述成近代西方的科学体系。不过,我觉得李约瑟这样讲,是一种谦虚和欣赏的态度。但我们也这样说,似乎带点不自谦。就像两个剑客相见,其中一个抱拳相谦:“久仰大名,阁下10年前华山一战已成名。”另一个剑客就说:“哦,原来如此,我10年前就已成名。”不随意拔高、也不肆意降低,观察细节,寻找差别,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才有利于进步,才是学习之道。对于个人,要避免在学习、科研中不屑于别人的学习和研究工作,看一眼就说:这我在几十年前就做过了。胡克当年就是这样说牛顿、说惠更斯,由此与二人结怨。

  无论怎样,康熙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这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并不多见(北魏孝文帝算一个)。但在康熙后期发生了一件事,直接导致了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传播长达近200年的中断。大约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教皇特使多罗来华,要求禁止中国教民尊孔祭祖。这引起了康熙皇帝的很大不满。掀起了所谓的“礼仪之争”,康熙下令凡在华传教士均需领取“票”,凭票传教,对传教士采取限制政策。1721年,雍正皇帝即位后开始执行禁止洋教的政策,除钦天监保留少数传教士外,其余一律驱赶到澳门看管。1735乾隆皇帝即位,比雍正再进一步,1747年严令将教士逐回澳门,教徒充军。1757年下令闭关,拒绝一切西方人士进入中国。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1840年)之后,清政府的大门终于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打开。来中国的外国人逐渐增多,一些外国人的学校也对中国人开放;此外,在19世纪60年代形成了“教学生、办工厂、买枪炮、买机器”等广泛形式“洋务运动”,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同文馆、福州船政局等相继成立,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新高潮。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加西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