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hu
maohu 於 2021-5-06 21:23 寫道:
原創:商業人物




作者:馮超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幾年前,德雲社的郭德綱、曹雲金師徒不合之事鬧得沸沸揚揚時,郭德綱發了一篇6000多字的長文回應,其中有幾句話他是感歎做人難:

正面回應是以大欺小、如不回應是理虧默認、馬上回應是氣急敗壞、回應慢了是處心積慮。

這就是一句古話講的——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當你成為了嫌疑人,你的任何動作都被懷疑。就在幾天前,我看了一本非虛構圖書《凶年》,作者在美國的一個城市的凶案組呆了一年觀察警探辦案,其中一個警探把犯罪嫌疑人撒謊的特征貼在牆上。這些特征一共有八個:

不配合。過於配合。說話太多。說話太少。完美無缺的證詞。自相矛盾的證詞。頻繁眨眼,不和警探直視。不眨眼,盯著警探看。

你看吧,這樣的區分毫無意義,嫌疑人怎麼看都是在撒謊。

這樣的事情最近就發生在某個因維權事件而卷入輿論風暴的某個美國車企身上。在官方的調查還沒出來之前,我並不打算多說一句了。我想講的是,發生在巨頭豐田身上的刹車案子,它被美國乃至全球的媒體質疑,但最後卻是個冷笑話的故事。

2009年8月,美國加州發生一起豐田雷克薩斯車禍,一位警察連同三個家人全部死亡。這個事情是一個天然的新聞選題:盡職的國家公務員、一個家庭的死亡、以及死亡前打出的一段令人心碎的電話。

輿論開始猛攻。

3個月後,豐田宣布,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調查已經結束,事故的原因是刹車片底下的橡膠地毯,因為這個毯子設計不合理,會卡主油門踏板。豐田開始召回有此問題的車輛,涉及到的車輛,媒體公開數據顯示是近600萬輛。



實際上,這本身就是豐田的問題,而豐田以為自己的召回已經在解決問題。但也就是這個時候不湊巧,又發生了幾次事故,一個據說是豐田汽車突然加速撞到路邊的石頭,另外一個是發生在加州,車主是房產經濟人Jim Sikes。

這位車主稱,自己的豐田混動普銳斯轎車失去了控制,突然加速,他告訴911的電話接線員,可能是刹車踏板出了問題。這個事故成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晚間新聞頭條,從這以後,這家媒體機構就集中力量全方位報道豐田了。

但是奇怪的是,美國官方以及豐田都嘗試重現他所描述的意外所發生的情況,但都無法重現。也就是說,車主描述的意外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就不存在。後來又有消息稱,這位房產經濟人的言論不可信,他的財務危機嚴重,向媒體虛構了汽車失靈的故事只是為了得到一所大房子。

這位房產經濟人的故事分為兩段:首先他是懷疑豐田的問題;其次,是他的言論站不住腳。但是在豐田的故事裡,媒體們只選擇前半段,將炮火對准豐田就行了。

將豐田推向漩渦,在豐田最終召回汽車的數量超過1200萬輛的事件裡,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的還有那麼幾位。

第一位,是豐田在北美雇傭的律師Dimitrios Biller,站出來指控豐田公司有意隱瞞了事故真相。此人對於媒體來講,可是真是一件大寶貝——罵豐田的話能被這位反水的律師說出來,媒體還能標榜出公正客觀的樣子,豈不美哉?但是這個事情的後續是,豐田起訴了這位律師,法院判定這位律師向豐田支付260萬美元,並歸還他拿到的豐田機密文件。

第二位,是南伊利諾斯大學的Dave Gilbert教授,這位教授研究報告指出,豐田汽車電子系統設計存在一項缺陷,能引起汽車突然加速(暴沖),其他的車企沒有這樣的問題。他的這份報告在美國廣播公司以實驗論證的“科學形式”播出,再次引爆輿論。

但是,這個事情的後續就搞笑了,豐田邀請了科技顧問和包括斯坦福大學在內的專家進行反駁:如果利用這位教授的方法,結果能造成除豐田之外,包括通用、寶馬等品牌汽車都出現突然加速的情況。

而美國廣播公司因為這個實驗還道歉:這個結論是偽造的,新聞中使用的圖像是不合規的,為這個實驗項目提供資金的,是一位想跟豐田打官司的訴訟人。

第三位,就是美國的官方了。應國會要求,美國運輸有關部門對豐田展開調查,起因是因為消費者投訴說,豐田出現突然加速是豐田的電子系統故障有關。官方開始調查豐田的電子系統問題。

當年的國會議員說,豐田絕不會檢討自己,只會“三怪別人”:先怪車主操作不當、再怪腳踏墊、最後怪油門踏板,死都不會招認是電子控制系統出了問題。類似這樣的評論我們最近都見過。

媒體圍剿,官方調查,豐田不斷的召回汽車。

當時的豐田的掌門人豐田章男也就接班幾個月,接下來,全球的媒體都捕捉到他的各種道歉,落淚的鏡頭。他的策略是,不與同行爭論,不跟輿論爭論,不通過媒體辯解,只道歉。在爭取同情分的同時,他又不服軟,在美國的聽證會上,他只是向消費者道歉,對於官方質疑豐田車的電子控制系統存在設計缺陷,豐田章男說:“我有絕對的信心,電子油門控制系統的設計沒有問題。”



誰信你呢?你就是即將下跪的嫌疑人,繼續你的“歌舞伎”表演吧,如果沒有問題,你怎麼還召回那麼多車?媒體繼續批評。如果用一篇雞湯文來形容當時的豐田章男的話,我覺得標題就叫《男人的格局》。

在罵豐田就是正確的氛圍裡,加拿大的《金融郵報》為豐田出頭——沒有豐田的汽車安全問題,而豐田本身的存在就是一個問題。當時恰逢經濟危機,美國本土的汽車巨頭不爭氣,眼看豐田攻城拔寨,趁此機會打擊豐田,保護本土的汽車工業。所以,豐田事件就是政治事件。

文章援引了1986年奧迪的例子。當時,德系奧迪車遇到跟豐田車一樣的問題,就是意外加速。謠言四起。奧迪深陷危機。

最終的官方結果確實非常搞笑,德系豪華車奧迪在設計車輛的時候,油門和刹車之間的距離很寬。但美國開豪車的人,已經習慣本土油門、刹車距離很近的設計車,所以當他們開上奧迪的時候,司機失誤操作引起加速。

僅此而已。但因為這起事件,奧迪在美國市場多年沒緩過勁兒。

到了2011年2月8日,歷時10個月,還邀請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工程師參與,檢查了28萬行軟件代碼的針對豐田電子系統的故障調查宣告結束。在這之前,幾乎所有的媒體報道和研究都認為是豐田的電子系統存在問題。

而這份報告則是為豐田翻案:



1,沒發現豐田車存在電子系統瑕疵;

2,問題的根源在於腳墊毯子卡主油門踏板等瑕疵(這在豐田的之前召回中已經得到修復)以及豐田車主的失誤,官方調查表明,58輛出現暴沖現象的豐田汽車中,35輛車的司機在撞車前沒有踩刹車、9輛車的司機是在出事前最後一刻才踩刹車。



豐田章男又續寫了《男人的格局2》。面對這個報告,他一聲不吭。被人冤枉又被翻案,還一聲不吭。召回了那麼多車,還是一聲不吭。

這種爭取好感度的手段真是高明。而報告公布當天,豐田的股價漲了。

當這個報告出來後,美國老牌的商業雜志《商業周刊》寫了篇文章,“美國媒體應該就召回向豐田道歉”。這個文章可謂是火力全開,認為媒體是一邊倒的批評豐田,沒有獲得客觀的媒體環境,而專家們以及現身說法的人被經濟利益所支配,把自己的故事和觀點兜售給媒體求得個人利益,他們不顧及觀點對民眾和企業造成的影響。

豐田的故事說完了。我講這個故事的由頭,是近期的一家因維權事件陷入風暴的國外新能源車企。我還是得重申一點,在官方的調查還沒出來之前,我並不打算多說一句。豐田的故事與近期這家車企的故事是完全獨立,毫不影響的兩個故事。

但豐田的故事起碼告訴我們,一份權威的調查報告,需要花時間,甚至需要航天局這樣的部門參與。但這份報告,遠勝於輿論裡那些配著懸疑BGM,夾雜著情緒偏見的評論,它是理清真相,也是維護經商環境,保護消費者利益的一種手段。

而豐田的故事還講了一點:任何一起熱點事件,在真相抵達之前,就有好多妖魔鬼怪。

*文中圖片購買於視覺中國
樓主  
晃悠晃悠
晃悠晃悠 於 2021-5-06 21:35 寫道:
圍攻並死踩,是民主社會的標准操作?

加西論壇的某些人貌似很擅長這一套。
第 1 樓  
guokybh
guokybh 於 2021-5-06 22:42 寫道:
跟共產黨在背後指使碰瓷特斯拉比,差遠了
第 2 樓  
上一頁1下一頁
頁面生成: 0.0451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27 秒
Powered by https://www.westca.com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