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English
笑熬漿糊
笑熬漿糊 於 2017-3-27 14:22 寫道:
  這兩年,“留學生(專題)”幾乎是網絡上最戳看客G點的關鍵詞之一了,昨天又出了這麼一條新聞——《華裔(專題)男子雇多名中國女留學生東京賣淫,專接待外國客》

  

  跟日本、賣淫沾上邊,這事情立刻變得聳動多了。評論區的論調不難想象:好嘛,堂堂的姑娘怎麼不學好?你爹媽花錢送你去留學就是為了學這個?

  

  但是今年的辟謠比往年來得更早一些,馬上有人指出這條新聞有翻譯錯誤、混淆視聽的嫌疑——2016年10月犯罪嫌疑人孫偉偉(該色情店中國老板)以留學身份來日,非法雇傭約100名會說中文和英語的女孩從事色情服務。營業收入總計約5億日元(約3000萬人民幣(專題))。(@在日本小社長)

  確實有一個21歲的中國女學生因賣淫被捕,但這和直接斷定“上百名賣淫者多為女留學生”,差得還是有點多吧。

  不難想象,新聞下面上千條的口水戰,也重演了這些年國內網民和留學生這兩個被割裂開的群體的針鋒相對:“留學生都是些什麼人啊嘖嘖” VS “你又造謠、抹黑留學生”這種對立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這兩年,存在於新聞和網民口水中的留學生形象,風評相當不好。

  不僅是“留學生都是紈褲子弟、富二代”這種刻板印象在作祟,甚至當留學生在海外遭遇不測身亡時,一些鍵盤俠先關心的是:能留得起學,爸媽肯定是貪官污吏,死得好!

  

  
<!--pagebreak-->
  而當時部分媒體的報道恐怕也是要對這腦回路負些責任的——赤裸裸地把“寶馬車”、“紈褲子弟”這樣刺激人神經的大字放進標題裡,很精准地撩撥到了貧富差距給一些人帶來的痛感。

  

  建立在刻板印象上的仇視也會隨著時間漸漸固化。

  2016年,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江玥駕車被追尾,反而被肇事者連開數槍、不治身亡。當時各大媒體的標題中沒有刻意提到死者開的是奔馳車——

  

  

  可總有人能迅速地捕捉到死者“有錢”的信息並冷嘲熱諷“死得好”,順帶做出有錢的留學生=不好好學習、帶男朋友=有錯的推論。

  

  
<!--pagebreak-->
  同理的還有“留學生私生活都尺度特別大”的刻板印象。留英學生Bi Xixi被英國男友家暴致死的事情,今年在國內引發關注的時候,總有這樣的評論映入眼簾——女留學生都可不檢點了! or 女留學生怎麼那麼愛找外國男人犯賤!

  

  悲劇發生時,少有人真正關心這些客死他鄉的年輕同胞,反而只揪住既有偏見不放、大肆攻擊。久而久之,留學生群體在相當一部分人眼裡,身上貼滿了這些負面的標簽:一般都是富二代,家長都是貪官污吏,還愛炫富;自己學習不好,都靠爸媽關系或有錢才出國;整天約炮,私生活淫亂,尤其女生愛往外國男人身上倒貼。

  

  經這條“留學生在日本賣淫”的烏龍新聞一鬧,留學生私生活混亂、愛慕虛榮、出賣身體的“罪名”又要罪加一等,哪怕這個群體中的大多數人都跟這些事情毫不沾邊。

  留學生群體的“污名化”,確實是個客觀存在的現象。這種來自“自己人”的“仇恨”何以至此呢?

  一方面,和老生常談的“仇富心理”有關。

  雖說現在負擔得起留學費用的家庭越來越多,草根去留學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動輒幾十萬、幾百萬的資金儲備終究還是劃在人和人之間一道無形的階級分割線。

  而人的天性,總是樂於看到“比我富的人也不過是一群辣雞”。

  

  另一方面,留學生還莫名其妙承擔了道德無瑕、扞衛國家形象的使命。

  每當有留學生的負面新聞傳出,總有些人最關心的不是事件的本質和問題,而是“丟人都丟到國外去了”的羞恥感。

  “賣淫”新聞如是——

  
<!--pagebreak-->
  留學生之間的毆打、欺凌事件如是——

  

  

  丟人丟到有宿仇的國家、讓人家看笑話,就更不像話了。

  

  基於這種心理,賣淫、炫富、欺凌這些事發生在國內大學生身上可能並不會引來那麼猛烈的咒罵,但留學生犯的每一個錯誤都可以上升到國家臉面上,更加顯得罪不可赦。

  不過歸根結底這種對待留學生的失衡心態,可能要追溯到一種長久以來的心理——我們的社會仍然習慣於“太拿留學生當回事兒”了。

  當年特別看重留學生,是因為那時留學生的金貴程度,確實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語。

  80年代初的留學生大多都是公派留學,都是人才中的人才。他們吃苦耐勞,“留學報國”的理念是那一代人的普遍共識。

  談起1978年奔赴加拿大留學的經歷,湯潮激動地說:“當時我得知自己被公派留學的消息後,簡直跟范進中舉差不多。據說當時中國一萬個農民才能養活一個留學生,我就暗下決心,學成歸來一定要努力報效祖國!” (來源:騰訊新聞)

  1985年,自費留學開放了,雖然經濟實力優越的人會更有優勢,但他們同樣需要削尖了腦袋才能獲得非常有限的名額,而且到了國外也要努力學習、錢省著花。

  “我們那批自費留學生的生活方式基本相似:努力學習,勤儉生活,休閒時間到餐館或酒吧打工,即使領取國家獎學金的公派留學生也都是半工半讀,很少有人揮霍無度,虛度光陰。” (宋群,來源《新商報》)

  那一代老留學生普遍抱著報效祖國、改變人生的理想走出國門,他們給人留下“留學生都是精英”的印象,絕不僅僅因為經濟實力。

  但是隨著開放程度的提高、家庭經濟實力的累積,留學這件事的門檻越來越低,“留學生=精英”開始成為太過容易破碎的幻象。
<!--pagebreak-->
  

  今天的留學生態,已經和二十年前完全不一樣。在如火如荼的留學中介行業的介入下,“有足夠多的錢就能送孩子出國讀書”真的不是玩笑話,而且這筆錢對很多家庭來說並不是什麼困難。

  隨之而來的,是被曝光得越來越頻繁的“留學生亂象”。

  我們開始屢屢見到留學生的負面新聞,比如很多留學生連最基本的語言都不過關、考試抄襲、論文代寫,上學就是混日子。

  更有機構調查統計過,2015年,有8000名中國留學生因學術表現差、學術不誠實等“不好好學習”的原因被美國大學退學——

  

  來源:某留學機構發布的《2015版留美中國學生現狀白皮書》學術能力不足的現象,甚至在名校也並不少見——紐約(專題)大學中國歷史系教授卡爾更直言,中國學生成為她的課堂“包袱”,因為她要為他們調整課程內容。很多中國學生都“嚴重准備不足……他們大多不知道如何解析文本,或是無法達到分析思考或寫作的基本要求。”生活中,我們也見到過年輕的留學生用小惡霸的作風欺凌同學最終嘗到惡果的事情,事情同時還暴露了他們不僅完全無法融入美國社會,也對當地法律的完全無知。(事件的深度報道可戳→當中國熊孩子遭遇美式審判,他們終於在候審監獄裡學會了英語)

  

  
<!--pagebreak-->
  一些留學生在當地的混亂生活,也是有過報道的客觀事實,其中不乏在紅燈區的情色類工作——在東京新宿紅燈區,有拉皮條的中國男留學生;有站在馬路邊強行拉客按摩的中國女留學生;日本中文網吧個個爆滿,很多留學生都是整天整夜呆在網吧裡,高聲喧嘩,語言極其粗俗。(中國青年報《當今中國留學亂象:逃難情結留學垃圾新興人類》)

  

  和各種各樣的性交易,比如“以性換租”——

  

  吸毒、濫交、為非法移民(專題)不擇手段等等,也都是各個留學圈子裡總會耳聞一二的事情。

  顯然,這些留學生體現出的不學無術、缺乏教養、享樂至上等等品質,和人們普遍期待中“出國是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的目標相去甚遠。

  這樣的負面現象愈演愈烈,21世紀甚至誕生了留學垃圾這樣觸目驚心的代名詞——

  

  是今天的留學生墮落了嗎?其實,這是留學門檻降低的必然結果,這注定是個“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的問題。

  愈發壯大的留學生群體不再是當年精英密度極高的小范圍人群,而是越來越像整個社會的縮影——有優秀的人才,有平庸的普通人,也有混日子的人;勤奮、努力、自強這些正面品質和懶惰、貪婪、虛榮這些負面品質,必然是並存的。

  無論是用負面的印象以偏概全,還是用正面的例子“洗白”所有人,都有失公允。

  況且現在再用一個“留學生該如何如何”的標簽去框住留學生,本身就已經意義不大。

  愛約炮的人,在哪兒都攔不住他做泰迪;沒自控力的人,在哪兒都攔不住他無止境地享樂;有學術追求的人,在哪兒都攔不住他安安靜靜學習;有志向的人,在哪兒都攔不住他努力。

  留不留學已經不是問題的本質,人才是。
<!--pagebreak-->
  留學的神秘光環早就被剝掉了,也許是時候用更平常的心態去看待留學、看待留學生了——不應該“污名化”,也沒必要過分“精英化”。

  說到底,留學也不過是人為自己做出的人生選擇,是福是禍、是苦是樂、是得是失,都是最最冷暖自知的事情。

來源:@鳳凰網
樓主  
呱唧呱唧
呱唧呱唧 於 2017-3-27 15:00 寫道:
那些是頂著留學生名號打黑工的
第 1 樓  
上一頁1下一頁
Copyright © 加西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