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English

幼齡出國留學:得失難以一概而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不久前,楊振寧博士在人民網的采訪中談到中小學生出國留學現狀,直言國人普遍認為的“美國中小學教育好”是個錯誤的觀念。

  出國早晚 考慮因素多

  低齡留學生的出國決定絕大多數都是由父母做出的。那麼,父母又是基於怎樣的考量才做出這個決定呢?潘敏帶著孩子在澳大利亞定居,她的孩子在悉尼讀小學。她說:“悉尼的學習氛圍比國內輕松,學校上課形式靈活多樣。學校更注意孩子融入學校的過程和學習習慣的建立,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


  父母讓孩子早留學是為了讓他們有更好地發展。陳言(化名)小學六年級時就去英國留學了。當時她對留學沒有什麼概念,所以當父母詢問她對於出國留學的意見時,她猶豫不決。最後父母幫她拍板做決定:出國留學

  潘敏說:“讓孩子出國留學的目的決定孩子出國留學的年齡。如果打算讓孩子長期定居在國外,那麼早一點送出國,孩子學習的外語更地道,也更容易融入當地的環境。但如果只是為了讓孩子獲得留學經歷,多一些人生體驗,那麼大學畢業後出國比較適合。因為大學畢業後,人的價值觀基本形成,也更知道自己要什麼。”

  情緒變化 因人而異

  即使有的小留學生出國前具備一定的外語基礎,但要達到能夠和當地人流利交流的水平也大約需要兩年多的時間。要熟悉當地環境、融入身邊的朋友圈子也需要時間。而在融入之前,小留學生們或多或少地會產生一些壓抑的情緒。

  陳言在融入當地環境的過程中度過了一段壓抑的時光。她雖然出國前在英語教育機構上過課,但她性格靦腆,比較敏感。去英國讀書後,由於無法和當地的同學進行正常的語言溝通,經常被同學笑話,她變得更加孤僻少言。年少的她在完全陌生的環境沒有可以傾訴的朋友,又不懂得和父母溝通,只能用和父母鬧別扭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抵抗情緒。日積月累,她的情緒變得極度壓抑,開始傷害自己,用自殘的行為來發泄。


  

  楊洲迪在溫哥華上了幾個月小學後,回國續讀四年級;直至七年級結束,才回到溫哥華。圖為楊洲迪在溫哥華留下的紀念照。圖片來源於人民日報海外版


  楊洲迪10歲隨著母親移民去了加拿大。初到加拿大,他同樣遭遇了語言溝通困難、環境陌生、沒有朋友的境遇。但他心理狀態調整得比較好。一來因為有媽媽在身邊,二來他的性格比較外向。他主動尋找那些同樣把英語做為第二語言的同學聊天。因為大家來自世界各地,溝通全憑磕磕絆絆的英語和肢體語言,英語水平半斤八兩,因而也不會嘲笑彼此。

  是得是失 難以一概而論

  陳言並沒有一直陷在“情緒泥沼”中。通過和父母的溝通,她嘗試走出自己的世界,去認識、接受不一樣的世界。隨著樂觀性格的回歸和語言的進步,她漸漸適應了在國外的生活,不再壓抑自己的情緒,也不再傷害自己的身體。由於年少時就在國外學習生活,陳言的思維方式比較西化,但她也憧憬過在國內上中學的生活。她說,如果在國內上學,喜歡看書的自己應該會選擇文科。但出國留學無法擁有這種文理分科的體驗,也算是一個遺憾。

  楊洲迪認為,出國留學對孩子的影響是一個未知數,很難簡單地分析出低齡出國留學是好是壞。楊洲迪結合自己的經歷說,他同時擁有國內、國外的學習經歷,讓他眼界更開闊,在人生各個階段有更多的選擇。在看待問題上也更客觀,不會被輕易煽動。但另一方面,隨著外語學習的深入和逐漸脫離中國的文化環境,他很難有機會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比如,一些成語和文言文對他來說就很難理解,也不會使用。

  其實,無論選擇什麼時間節點出國留學,這件事本身都是有得有失的。尤其是在掌握語言、了解文化等方面,很難得兼。對於出國留學的得與失,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感受,若不是親身體驗,無法有切身感受。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已經有 1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
    評論1 游客 [飼.昔.蠃.篇] 2017-05-30 16:15
    ‘罐養的******’試的變態教育觀念培養出的殘疾心理小留學生(優秀家庭出來的優秀孩子除外)。有位朋友試著做他們的homestay,已經徹底放棄啦,惹不起,躲得起!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加西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