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 English

[毛泽东] 毛泽东当年为啥没去法国留学?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正像康德所说的那样,人类最震撼的秉性,就在于为他人而工作,为后代而牺牲。众所周知,马克思把这种人类的秉性,称为“人的类本质”。在马克思看来,随着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兴起,随着人们对于个人利益的追逐,人的上述“类本质”却正在丧失,于是,从25岁起——也就是从写作着名的《巴黎手稿》那时起,马克思就决绝地要抓住这种正在消失的“人的类本质”,正是这种力量,决定了马克思人生中那致命的觉悟与转变。

  与人类共命运——正是马克思的这一宏愿,深深打动、震撼了毛泽东中国第一代共产党人;而用青年时代毛泽东的话来说,这就是“为天下受苦人贡献自己的一切”。

  在短促的5年之间,毛泽东由信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无政府主义者,成长为替劳动者谋解放的马克思主义者。


  1918~1923年间,世界和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革。在历史的激流中,冥冥之中的那只巨手,几乎是猝然间将毛泽东托举起来,使他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巨变。

  

  在这短短的5年间,毛泽东的父母和恩师杨昌济相继去世,从此他的身边再无长者。

  在短短的5年里,他获得了令他终生骄傲且心碎的爱情,他成为一个伟大女性的丈夫,也成为一个伟大儿子的父亲。

  在短短的5年之中,毛泽东由湖南长沙的一介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随即又成为中国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由一个小学教员,成为中国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中冉冉升起的新星、巨星。


  正是在此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德国爆发了工人阶级起义,终结了“一战”,而中国则爆发了五四运动,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这5年决定了毛泽东的一生,注定了毛泽东的人生不会在宁静的校园里度过,从此后,他便永远不可能像他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当一个“教书先生”了。


  而这巨变如风暴走过夏季宁静的原野,来得如此迅疾而猛烈,事先几乎毫无征兆。

  1918年6月,毛泽东和新民学会的大部分成员先后毕业,而摆在他们面前的最现实的问题,便是升学或者就业。新民学会的成员都是抱负远大的青年,他们的共同意见自然是继续学习深造,而且是出省乃至出国去深造。而恰好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机遇摆在了他们面前——留法勤工俭学。

  留法勤工俭学这件事,与李石曾这个人物最有关系。李石曾的父亲是前清军机大臣李鸿藻。李家非常有钱,李石曾1902年随驻法公使孙宝琦赴法留学,他在巴黎巴斯德学院的毕业论文是《大豆的营养研究》,李石曾毕业后在法国经商,办了一系列企业,其中最着名的是巴黎豆腐公司。他从家乡河北蠡县招募了一批老乡,在巴黎生产几十种豆制品,而恰逢当时法国流行素食主义,结果豆腐公司赚了大钱。蠡县,因此也被称为北方的侨乡。

  李石曾因把中国的豆腐引进到法国而发了大财,但他的抱负却是要做一个有思想、搞文化的“儒商”。他和蔡元培共同参与“一战”期间负责招募和遣散中国赴法劳工的劳务中介机构——惠民公司的经营,并在吴稚晖等人的协助下,在巴黎办了一本《旅欧杂志》,宣传“四海之内皆兄弟”和劳动互助,当时,这就叫作无政府主义学说。而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李石曾经营的那些机构,便是“非政府组织”(NGO)。“一战”结束后,法国效法美国,想把“庚子赔款”的一部分退还给中国,并计划在法国办一所大学,专门吸收中国学生去留学。作为着名的华商和非政府组织负责人,加之在中法两国的政界都广有人脉,这件好事就落在了李石曾的头上。于是,他专门办了一个银行,把法国的庚款存入其中,并创办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来经营这件事。

  1916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即于当年聘任李石曾为生物系教授。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加西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